人有旦夕祸福,月有阴晴圆缺,“七月流火”以外,企业也有“觱发(音bi bo)”、“栗烈”的阶段,造物主是公平的,有长膘的时候也有减肥的季节。人的旦夕祸福难以准确预测,月亮的阴晴圆缺可以查挂历,产品的淡旺季也有迹可循,对于企业,“减肥”是痛苦的折磨,想在产品淡季的严冬少掉膘甚至长肉,是否只是缥缈的梦想?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但淡季就是淡季,不要指望夏天里电暖气畅销,冬天里冰淇淋供不应求,如果出现,八成是供应出了问题或赔本大甩卖。淡旺季销量差别没有那么大的产品,某家企业淡季发威,只能说明企业的进步和以前的无能,而不应作为效仿的榜样。当然,给下层开会的时候不能这么说,把梳子卖给和尚始终是员工追求的目标。“淡季不淡”只是相对而言,是一个值得努力但不值得拼命的目标。企业淡季的成长,关键是整合好企业的各类资源,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先做大还是先做强”曾经是非常热门的话题,迅速“做大”一般在旺季,“做大”而没有“做强”的企业,隐患一般在淡季爆发。所谓追求“先做强”的多数企业,“做强”基本停留在目标和口号阶段,“做大”是“做强”的基础,企业做不大,是不具备XXX强企业的资格的。“做大”与“做强”概念可能源于某位成功人士不太恰当的表达,其实质我认为有两层,一层是先繁荣后治理还是先规范管理再扩张,第二层是向“多元化”迈进还是围绕“专业化”经营。先繁荣后治理的企业在旺季往往发展迅速,在淡季衰退也容易,但如果繁荣的收益远超过治理成本,并且能够熬过萧条,先做大是更好的选择。产品的淡旺季,有的按季节划分,如羽绒服、空调,周期变化只有几个月;有的按经济周期区别,像煤炭、钢铁、房产等,一个周期一般长达几年甚至十几年;有的因为技术进步或市场饱和,产业整体性衰退,衰退后再慢慢恢复,自行车、电风扇等都经过了这个阶段。多数时候,几种情况同时发生作用。应对淡旺季的企业战略调整,绝不仅仅是熬一段时间那么简单。面对周期性的淡旺季转换,淡季来临时把闲置资金和实际闲散人员分流别处,未尝不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不过新投资项目不应影响旧主营项目的正常经营,形成不了新的利润增长点也不至于成为企业的负累,最起码可以在预定的时间内把所投资源收回或撤出,否则不管是专业化还是多元化都是慢性毒药而不是治病良方。企业在旺季的扩张也是如此,这也是确定“规范管理”和“扩张”先后次序的界标之一。“多元化”分很多层次,彩电生产厂上空调项目,既可以视作专业化经营也可以看作多元化发展。个人看法,只要能充分利用已有闲置资源(资金其次),并且和原经营项目形成互补,多元化和专业化都是可以接受的路线。宝洁收购吉列,电风扇厂家增产电暖气,走超市渠道的高档酒水经销商经营礼品,都是正确的发展策略。
产品销量的淡季不代表渠道建设的淡季,只有在淡季,专业经销商才更有时间和销售代表深度磋商。在渠道覆盖到一定程度以前(多数企业都处在这一阶段),招商都是难以绕开的话题。除非产品非常畅销,经销商主动上门,否则等到临阵磨枪求合作是不行的,就是勉强合作,城下之盟也会极其苛刻。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运动员赛场上几秒钟的辉煌来源于至少几千小时刻苦的训练。旺季只有几天的元宵,生产厂的各项准备至少有几个月才能保证理想的战果,即使是其它食品领先品牌贴牌入市,其主营产品的奋斗也已经很多年。淡季是维护老关系、开发新渠道的黄金季节,市场追随者要借力打力,为赶超领先品牌付出,市场领先者要依托自身实力,进一步挤压竞争对手。包括老产品,淡季的招商工作不一定针对新市场,旺季决战失败的企业,多数在淡季支撑不住倒闭,每一个竞争对手的倒下,都会空出一片无主的新领地,谁先找准机会,谁就能在秋后抢到新领地的甜桃。针对淡季招商,专业展会、招聘会、专业市场,都是销售代表的好战场,也是不安分者转换门楣的踏脚板。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大兵在和平年代的学习、训练,一是“养兵千日,用兵一时”,二是发泄他们过剩精力的必要措施。企业员工也是如此,长时间的悠哉逍遥,能力和敬业精神都会退化,对企业和他们本人,也是一种浪费。虽然淡季扭转不了大势,但淡季促销也聊胜于无,在保留的终端,企业销售代表取代临时促销人员是必要的。“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逆境中更适合考察和培训员工,更容易寻找能负重致远的千里良驹。
有沙漠的地方就有绿洲,淡季也不是绝对的,炎热干旱的北非,尼罗河沿岸孕育了古代埃及文明,很多季节性产品,北半球的淡季正是澳洲和拉美市场的旺季。仅限于国内市场,广阔的国土和巨大的地区差距,也使淡旺季甚少同步,江南春暖花开的时候,“大兴安岭,雪花还在飘舞”,数九寒天,比基尼和游泳眼镜也许正在三亚畅销。倚洋为重成功“忽悠”中国人的哈根达斯,寒风刺骨的情人节销售更火爆。市场是需要发现和引导的,在中国,结婚、生子、乔迁、升学,消费者始终是大方的。公款消费领域,也有很多不受淡旺季左右的支出。与其在淡季坐困愁城,不如寻找一块救命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