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吃店完全由朱灿和妻子两个人打理。他们每天都要从早上5点忙到晚上10点,既当老板,又当厨师、服务员。虽然十分辛苦,但是由于周围饭店众多,小吃店的生意一直不景气,每月的收入除去费用已经所剩无几。“好美味”巧变“怪难吃”
一天,小吃店来了一位顾客。他要了瓶啤酒,点了份鸡柳。
谁知,鸡柳刚入口他竟然大骂起来:“呸,呸,这是什么好美味啊?明明是怪难吃!”
朱灿跑过去一问才明白,原来自己由于生意不好,情绪低落,在做鸡柳时,把几种调料放错了,使美味变成了怪味。
朱灿赶忙道歉,但那人不依不饶,站在门口大喊:“好美味是假的,怪难吃才是真的。”引得大街上的人都来围观。第二天竟有人用毛笔在他的店门上写上了“怪难吃”三个大字。
朱灿本想马上洗去这三个字,但转念一想,这确实是自己的错,不如留下来,时时警示自己。
从那以后,他尽心尽力、热情真诚地招待每一位顾客。说来也怪,自从门上有了“怪难吃”三个字后,光顾小店的顾客越来越多,原来大家都好奇地想知道“怪难吃”到底是什么,究竟难不难吃,结果一吃香酥鸡柳就都迷上了。
后来,朱灿干脆取下“好美味”,换上了“怪难吃”的招牌。自那以后,他的小店门口常常排起一条长龙,许多人专程从远道前来品尝。
2000年11月16日,店里来了一位中年妇女,点了一份香酥鸡柳,一坐就是两个多小时,好几次欲言又止。这位女士叫贾艳红,是来自成都的一名下岗女工。她想跟朱灿学手艺。
联想到自己下岗后的遭遇,朱灿实在不忍拒绝,和妻子商量,妻子也同意把这项手艺传授出去。他们试探着跟爷爷说出这一想法,没想到爷爷立刻就答应了。三天后,贾艳红学成而归,对朱灿一家千恩万谢。
几天后,一位朋友带女儿光顾“怪难吃”,小家伙边吃边称赞:“叔叔,你做的鸡柳跟肯德基的炸鸡翅一样好吃!”
朱灿一听不禁眼前一亮。随着西方饮食文化的影响逐渐深入,休闲食品正在成为人们的饮食新宠。那么,为什么不将香酥鸡柳从饭桌上独立出来,发展成一种休闲美食呢?
他参考各种快餐,对原有的工艺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改进,确立了新的风味:“香脆无骨鸡柳”。为了将这种口味做地道,他还制作了一种专门的加工设备。
制作这种产品,投资者只需租一个一两平方米的临街门面、一节柜台或一个路边摊就可以开始经营,现场加工,现做现卖。很快,登门求学者络绎不绝,“香脆无骨鸡柳”的招牌挂遍了重庆市的大街小巷,甚至还普及到了成都、武汉等地,成为继火锅之后又一道重庆特色美食。“怪难吃”红透重庆市
然而,好景不长。
2001年2月,一位王先生到朱灿的店里考察,第一句话竟问:“你这是正宗的‘香脆无骨鸡柳’吗?”
朱灿有些莫名其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