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联播里看出商机
黄友平说,国家政策是生意人的天气预报,加息、调控,任何一个政策异动、政府信息,都可能影响到生意人的命运,其中也蕴藏着很多商机。
他曾专门订阅了《长江日报》等党政类报刊。黄友平平时养成一个习惯:每天晚上七点准时坐下来看新闻联播。同时,每天早晨起床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报。
1992年一天晚上,新闻联播播出三峡工程开工的消息。
第二天,黄友平做出重大决策,把器材成套部开到宜昌去。1993年,武汉电工仪表厂器材成套部宜昌分公司开业。不到一年,他迅速打开当地市场,当年销售额就达40多万元。
他笑言,一般人都觉得三峡工程都是大公司、高新技术企业的生意,“但我的想法是,大公司赚大钱,我来捡点芝麻,搞配套,直接把公司开到别人家门口”。
另一件让黄友平津津乐道的决策是,当1993年温州人开始在武汉疯狂抢占市场的时候,他没有急于在本地扩张蛮干,而是选择了进军西部市场---广西柳州。
黄友平的理由很充分,做生意也要开疆辟土,西部地区表面经济发展滞后,但竞争压力小,市场潜力大。我们的产品质量好又实在,柳州比较落后,消费层次较低,在当地自然受欢迎。但在武汉,消费者可选择的多,也挑剔得多。
柳州分公司开业时,黄友平把柳汽、柳钢等大企业和当地政府官员全请到现场,很快打开了市场。
盲目转型栽了跟头
1997年,黄友平在生意最顺的时候栽了一个大跟头。
当时,虽然他的电工设备生意仍然很火,但利润已经薄了很多,竞争也更趋激烈。“以前是货比三家,现在是货比30家都不止。”黄友平认为,必须趁早转型,搞实体。
于是,他投巨资代理了美国一个汽车节能产品,到全省各地公关,并大批量散发试用,历时3年、投入上百万,但最终起色不大。2001年,他又投资几十万搞娱乐城,再次失败。最后把自家的房子都抵押出去了。
“当时事业蛮顺,觉得自己做什么都能赚钱,没有做不成的事。但现在回过头来看,人走上坡路时,往往容易冲动、犯错。”8年后,黄友平总结说,当时搞这件事时,根本没做市场调研。
但两次打击并没有打垮黄友平。经过一年多的市场调查,2004年初,他注册成立凯明达特种防护材料有限公司,以图“东山再起”。
这回,他以股份引进某著名大学一项专利产品,并请来专业人员负责技术,自己“操刀”开拓市场。他认为,企业领头者必须是技术精英型。目前,他的产品已在武汉健民制药厂GMP厂房屋面放水工程、四创雅安冶勒水电站压力钢管防腐工程等项目中广泛应用。
谈起这次转型,黄友平显得信心十足:“这回应该选对了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