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8月1日,在公司前期的架构完成之后,爱康网开通了。从本质上讲,爱康的骨子里流着搜狐和e龙的血。爱康的模式跟e龙类似,以网络为平台、会员制、不经营任何实体,只做桥梁和管理。爱康公司本身并不拥有医疗机构,也不做行医治病的工作,就像当初e龙独立于各酒店饭店一样,爱康也完全独立于医院而存在,直接为个人提供各方面的健康管理服务。爱康对会员服务的一大特色是雇用健康顾问,对会员进行一对一的健康指导。2005年初,爱康在全国已经拥有1000多名医生组成的庞大顾问团,这些健康顾问多半来自已经退休的医生。
张黎刚认为爱康是他值得倾注一生的心血去经营的事业。“在互联网行业里,我没有成为真正开创性的领导者,我想健康产业能帮助我成就这个理想。”
在别人还没有反应过来时抢占先机
张黎刚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成功的往往并不是最聪明的人,而是最善于把握机会的人。”
张黎刚认为自己进入互联网行业的时间晚了一点,没有把握市场的先机。而他的第三次创业,则占尽了先机,他进入的是一个刚刚萌芽的行业。
对于“健康管理”这样一个新概念,大多数人还很陌生。而爱康,就如同当年的搜狐,在别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抢占到这个大市场的先机。
张黎刚对自己的市场判断能力很自信。“互联网之后,下一座金矿是健康产业。”张黎刚拿了两组数字:美国最大的产业是健康医疗,占到GDP的14%,欧洲的占8%,中国现在还不到2%,这就是很大的金矿;另外一组数据是美国20%的慢性病患者,占用了美国80%的医疗资源。西方国家有一个普遍承认的成本核算:即在健康管理投资1元钱,将来在医疗费用上可减少8至9元钱。在我国慢性病发病率越来越高、而医疗资源有限的条件下,国家正在寻找一些关于慢性病的相关解决方案。因此从政策层面来讲,国家肯定会支持爱康这样的第三方健康管理服务提供商的发展。
他认为健康管理在国内还是一个空白点。医疗机构普遍拥挤、服务态度较差,以及医疗保险、医药分离等机制正处于改革中,很多人对医院望而却步。而一些体检中心、健身场所在提供最初的体检之后也难有后续服务。中国人普遍还是生病了才去找医生,处于“亚健康”状态以及可能发病的“高危”状况下时不知道该去找谁。
“看上去服务最差的行业往往是发展不足、社会最需要的行业。中国的中产阶级崛起,医疗服务、健康管理将是一个很大的产业。”张黎刚强调“爱康网是根据美国疾病管理协会的标准来提供服务的。”他在哈佛的经历也带来了难得的资源,公司的合伙人之一即是哈佛大学医学研究生院院长,医疗专家团队里也有很多哈佛的教授。
爱康的模式实际上是拷贝了美国健康管理公司的模式。2003年9月,离开e龙、正在考虑自己该干什么的张黎刚在飞机上偶然看到一本健康杂志,这让他想起了美国的一个产业——健康管理。在美国这是一个很大的产业,超过9000万美国人在使用健康管理的服务,而中国在这方面几乎还是一片空白。美国生活的一些小小片段,给他带来了创业的灵感。
在美国,健康管理公司的服务对象是大众,而直接客户却是健康保险公司,健康管理公司是伴随着保险业的发展应运而生的。健康保险公司为了降低风险,将投保人依据健康状况进行分类,那些可能成为,或者已经是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被分别交给不同专业的疾病管理中心,由他们对投保人进行日常后续管理。健康保险公司将保险费的一部分抽出来交给第三方健康管理公司,健康管理公司实际上承担了保险公司的外包服务。据美国霍普金斯医学会的统计,由于健康管理公司的出现,健康保险公司的直接医疗开支降低了30%。从另一个角度说,健康管理也可以看作是保险公司为客户提供的增值服务,这样可以吸引并留住客户。目前泰康人寿、上海中宏人寿已经开始了和爱康的合作。在中国保险市场竞争加剧、不断成熟的环境下,这也将是中国健康保险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
爱康目前已经拥有了60万有效会员。这些会员大部分是保险公司客户,以及电信、银行等高收入行业的从业人员。“很多大公司已经接受了我们的理念,把健康管理作为一种福利送给员工。但我们更多的客户来源于保险公司。”
在张黎刚的谋划中,爱康将会成为影响中国人健康观念的伟大公司。“这是我把理想和现实结合起来的一次创业,也是把我最熟悉的医学和IT经验结合起来的一次创业。”爱康的另一大优势是其掌握的IT手段。爱康公司借鉴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癌症研究中心的预测模型,经过协和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教研室结合中国人的疾病特点进行二次开发,设计了一套自动化健康管理软件。参与健康管理的客户只需要回答一些问题,计算机就可以分析、预测客户未来会得哪些慢性病,建议应该如何培养健康的生活习惯等等,这将使人们享受预防型的健康管理,改变生病才到医院的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