销售电话卡第一笔生意赚到230元
2000年8月,家住河南省邓州市孟楼镇的何新,以优异成绩考上了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开学那天,父亲拿出带有毛票的4500元学费郑重地交给他。为了供姐姐读师范,家里已经借了3000多元的外债,这笔钱是卖掉家里的粮食加上两头半大的猪东拼西凑而来的。接过带着父亲体温的钱,何新的眼睛湿润了。
热点推荐:
创业无限 实现财富核聚变 如何修炼成“谈判专家” 三个月挣十万的神话?
宣泄压力 创业要快乐 公司最高权力到底掌握在谁手里 最新的求职受骗记
走进校园,何新才发现,生于贫穷之家的大学生并非自己一人。来自唐河的欧丰霞,父母双双下岗,只能靠父亲蹬三轮维持生计。来自正阳农村的李扬,家庭条件也十分艰难,为了圆儿子的大学梦,父亲和别人签了打工五年的“卖身契”。相同的命运使他们成了好朋友,当其他同学意气风发地畅谈美好未来时,他们却在为为眼前的生计发愁。
几个年轻人开始寻找突破困境的机会。最初的时候,他们只是干些家教、推销之类的短工,这不仅挣不了多少钱,还因此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2000年寒假期间,何新到一家公司打工。工作结束时,老板却要用一部分电话卡来抵工资。就在公司员工吵吵嚷嚷的不满的时候,何新的脑子转开了:大学生是电话卡的主要消费者,而老板给他们的电话卡的价格,只是到电信局购买的一半。如果将其拿到学校推销,肯定能赚钱。
果然,短短一下午的时间,何新就将自己的电话卡卖了个净光。尝到了甜头,他立即赶到公司,从其他员工手中收购电话卡。这一次,他从电话卡中赚了230多元。虽然收入不多,他心里还是喜滋滋的,这毕竟是他赚取的第一桶金啊。
接下来,何新与欧丰霞、李扬等同学组成一个团队。依靠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很快把电话卡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后来,他们还把生意做到了相邻的大专院校。
七个贫困大学生要开公司当老板
2002年7月,何新利用打工挣来的钱到北京旅游。在长城脚下,他看到有人在出售一种特殊的纪念品:用数码相机现场给人照相,然后通过电脑设计制作,打印出彩色照片,再经过一种机器,把照片烤印到白色的瓷杯上一远处是弯弯的长城,近处是游客灿烂的笑脸。尽管做一只这样的杯子,需要50元钱,却却有许多人排队等候。
偶然发现的商机,让何新乐动起了心思:如果把这项技术引进到郑州,肯定也毹赚钱。单是在校园里推广,就可能有干不完的活。
有了这样的想法,何新便和摊主套逝乎,但是,老板的话却把他吓了一跳,单捏买一套制作设备就得2万多元。至于进萤渠道和制作技术,对方说是商业秘密,根碎就不愿多谈。这样的结果使何新从惊喜畔冷静下来,2万元对他来说可不是个小型目,他还无力筹措这笔“巨额”的费用。`
回到郑州,何新印有照片的杯子,得蛰了同学们的喜爱。有人还向他打听,哪里瓦以做这样的杯子。何新当即承诺下来,说E己可以帮他们实现这个心愿。
可是,跑遍郑州的大街小巷,何新也器有找到能把照片印在瓷杯上的店铺。郑州竟然没有这个项目!自己为啥不能来填}这个空白呢?何新心中燃烧起创业的激情
经过调查,何新了解到,经营这一项E的公司在上海,技术和设备费用共需2 7多元。单靠自己的力量,显然无法克服资金方面的难题。为此,何新决定筹建一个股份制公司,依靠集体的力量向困难挑战。于是,何新、李扬、欧丰霞、河南职业师范学院的汤小薄、郑州工学院的杨炳辉、平顶山工学院的汤攀、河南农业大学的王新娟,七位贫困大学生走到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团队。
由于几个人都是穷学生,他们所有的钱全都加起来,还差3000多元。他们就利用空余时间打工,挣钱。两个月后,何新和他的伙伴们,终于从上海买回机器。随后,他们又根据各人的特长,作了具体的分工:何新和欧丰霞学市场营销,就负责承揽业务;杨炳辉的电脑技术不错,就负责产品的后期制作;汤小薄喜欢玩相机,就专门给顾客照相。李扬的气力大,又喜欢到处跑动,就负责收货送货;王新娟办事认真,就当了大管家。至于远在平顶山的汤攀,就算公司在平顶山的全权代理吧!就这样,一家由贫困大学生创办的公司,有声有色地开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