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冶图册》上的这些文字,是一个叫唐英的督陶官奉命撰写的。唐英十三岁起在养心殿做杂役,他善画能诗,还擅长编写剧本。雍正六年,唐英因办事干练受到赏识,而被派驻景德镇御窑厂监督窑务,做督陶官年希尧的助手。他用三年的时间,谢绝一切社会活动,和工匠们同吃同睡,苦心钻研。在雍正九年的时候,他已经从一个外行变成技艺精湛的陶瓷业专家。
在乾隆二年,唐英成为正式的督陶官。他督导陶务前后二十多年,在这期间景德镇所制的陶瓷,被后人公认是瓷中珍品。无论在品种的仿古创新方面,还是在器物的制作技艺方面,都达到了空前未有的水平。唐英因此而成为历史上最不同凡响的督陶官。
这是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乾隆时期唐英督制的瓷器。
乾隆时期,陶瓷生产的管理更为严格。尤其是对督陶官的要求甚严,颇似今天的问责制。
那个时候,即使像唐英这样的人,也会动辄受罚。
乾隆十三年,年已66岁的唐英,接到了乾隆皇帝的圣旨:此次唐英进呈瓷器,仍系旧样,为何不照所发新样烧造进呈。将这次呈进瓷器钱粮,不准报销,著伊赔补。
结果这次烧造的四百六十七件瓷器,所有的费用全部由唐英自掏腰包。
这是唐英进呈的创新之作:粉青釉交泰瓶。"交泰"是取《易经》中,天地交泰,即天地相交,时运亨通之意。它上下两部分互相勾套,既可活动,又不能拆开。
这件粉青釉交泰瓶,保存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这一件也是唐英烧制的,粉彩八卦如意转心交泰瓶,现在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是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这个转心瓶由三部分组成,除瓶体外其他部分都可以转动。特别是颈部的转动部分,与瓶体构成了一部天干地支的万年历,既美观又实用。
乾隆本人表现于瓷器的关心,其实与他关注别的文化事业一样,强烈希望创造非凡与超前的理念。乾隆皇帝无微不至的参与和督陶官的努力,使得乾隆官窑出现许多创新之作。
这是景德镇御窑厂为乾隆皇帝烧制的一件,中国陶瓷史上空前绝后的作品。这个高将近87公分的大瓷瓶,被称为瓷母。它总共汇集了15种釉彩,16道纹饰,彩绘12幅吉祥图案。
此前历朝历代都未能烧制成的,这样硕大且工艺复杂的精美器物,扣合着乾隆皇帝,对自己"十全老人"的评价。
当乾隆拥有这件登峰造极之作时,他自己统治的这个帝国,正创造着中国历史上,文化和艺术的一处高峰。他拥有的疆土如此广大,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民族,如此多姿多彩。但是随后的五十年内,这个王朝将面临从未有过的困境和灾难。他的儿孙们,不再享有天朝大国的安宁和富强。一个王朝的败亡很快到来,在此后的岁月中,中国的宫廷御制瓷器每况愈下。直到宣统三年,清朝灭亡,官窑生产成为历史。而紫禁城所拥有的,跨越千年历史的瓷器珍宝,也在这个历史的动荡中,开始散落。
从清末开始,一大批藏于深宫的瓷器珍品,先后流失。历经战乱、坎坷,辗转国内、海外,留下许多人与物之间,情感与缘分的故事。
当成化斗彩三秋杯,从宫廷流入民间后,耿宝昌与它的第一次接触,就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那个乱世之秋。二十年之后,耿宝昌与稀世珍宝三秋杯,再次相逢。也就是在那个时期,故宫博物院的瓷器收藏,又开始了新的一页。从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有两万多件瓷器,陆续收藏进故宫博物院。
2005年9月26日,从18世纪沉没的,瑞典哥德堡号商船上打捞上来的,181件中国外销瓷,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城楼展厅展出。展览过后,它们中将有18件永久留在故宫,成为故宫博物院35万件藏瓷中新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