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改革方案,广交会按采购目标和展品用途重新细化设置了展区,如服装就细分为男女装、童装、内衣、运动与休闲服等,展区总数将增加到50个。三期产品设置充分考虑了产品关联度的最大化,这种贴合海外采购商习惯和国际展会的通常做法,不仅提高了广交会的专业化水平,也得到了采购商的认同。
采访中,美国生牌公司高级采购经理崔艾文告诉记者,细分后的专业展区将更有利于采购商方便地找到需要的产品。“我们是专门采购陶瓷制品的,有了更加细分的展台,原来6天的采购期可以压缩到一半。”
但相应地,不少参展商也担心,细化后的展区分布会让企业丧失一部分潜在客流。对此,陈泽星希望各参展商调整好心态,与其抱怨,还不如下气力在产品的研发上,在一个平台上竞技,考验的就是企业实力和产品的真功夫,“真正有竞争力的产品才会是最后的赢家。”
对于地方交易团工作量和费用开支都必将增加的问题,陈泽星也并不担心,“比起能给企业带来的实效,多花一些精力和费用也是值得的。”另外,加强内部管理,也能减少费用。近年来,北京团的参展企业数有了大幅增加,但在参展人数规模增加了10倍的同时,交易团的管理人员仍保持在10人左右,并都顺利完成了参展任务。
保障广交会的改革一直是积极、稳妥、慎重的。此次看似简单的展馆和展期的调整方案,从酝酿、调研、论证到最后确定,却经历了一年多的时间。
文仲亮告诉记者,从2007年5月开始,改革小组就开始了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反复论证的过程。“直到本届展会的上半期,都还在听取各方意见。”征求意见的范围广泛涉及商务部的各相关司局,地方交易团、商协会、参展企业和未参展企业、境外采购商、专家学者等群体。为了更广泛地收集相关意见建议,问卷、座谈会、现场访问、电子邮件等多种手段也齐齐上阵。
在针对采购商的调研中,2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4万户采购商成为问卷调查的对象,最终回收了140个国家和地区的2700份有效答卷,71.7%的受访者赞成三期的设置。持赞成意见的采购商认为,展览专业化是国际大趋势,三期的分类更专业、更容易寻找产品,同时规模更大、选择更多。同时,问卷调查中,赞成三期变革的参展商比例也达到了7成。
改革后,无疑对广交会组办方、商会、地方商务主管部门的管理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总的时间长了,来的人会更多,情况相对也会更为复杂。对参展安全、摊位管理、知识产权维护等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据了解,外贸中心内部已经开始调整,以确保改革后的交易会的顺利进行。
地方交易团也积极行动,蒋雪根告诉记者,上海交易团将有针对性地调整管理思路,采取得力措施,把好人员结构关,做好应急预案。针对第104届广交会的展期变化,上海交易团将及时组织相关企业参加培训,尤其是首次参展的企业,加强企业对参展相关规定的了解,做好参展准备。
“一路走来,广交会坚持在改革中发展、前进,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就。”文仲亮表示,广交会改革的整体思路是要在继续保持广交会综合性特色和优势的同时,提高专业化水平,推动中国与各国的经贸往来。
背景链接
展馆变迁:中苏友好大厦:1957年,首届和第二届广交会在此举行,当时广交会租用的展出面积约1.4万平方米。
侨光路陈列馆:第三届(1958年春交会)起,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迁至“侨光路陈列馆”举行。展馆使用面积1.3万平方米,此馆举办了第3届至第5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仅使用了3届。
起义路陈列馆:1959年11月1日,第6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在此开幕。该展馆使用面积34475平方米。该展馆从第6届至第34届,共举办了29届广交会。
流花路展馆:从1974年春交会(第35届)起使用,展馆曾先后进行了多次的加层、扩建、改造和整饰,总建筑面积达到17万平方米,是迄今为止使用时间最长的展馆。
琶洲展馆:琶洲展馆在第94届广交会试运行,广交会采取在琶洲展馆和流花路展馆“两馆两期”的方式举行。
展期变迁:1957年,首届广交会于4月15日-5月15日举办,长达一个月的会期持续了50届。
1982年春交会(第51届)开始,会期缩短为20天。
1989年至1999年,会期缩短为15天半(假日不休息)。
1993年春交会(第73届)会期由15天改为10天,这也是迄今为止会期最短的一届广交会。同年秋交会(第74届)会期由10天恢复为15天。
2000年春交会(第87届)开始,会期由15天改为12天。
2002年春交会(第91届)开始,广交会改为一届两期,每期5天半,中间4天半用于换展。随后的第92届广交会,根据采购商和参展商的要求,换展期缩短为4天,每期6天。
从2008年秋交会(第104届)开始,展期由一届两期调整为一届三期,每期展览时间由6天缩短为5天,撤换展时间为4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