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届广交会本已确定只召开开闭幕两场新闻发布会,4月26日下午,记者们又被紧急召集。“商务部批文刚下,广交会要改革了。”
从今年10月的第104届起,广交会将由“两馆两期”转为“一馆三期”。展期由一届分两期调整为一届分三期,同时,三期交易会都将在琶洲展馆举办,流花路展馆也将完成使命,告别广交会。届时,广交会的细分展区将从之前的34个重组为50个,附载最多5.4万个展位。
历时一年的酝酿筹备,广交会改革终以一“加”一“减”定板。
革新改革后,最为直接的变化就是展位数量的增加,这也引得参展企业普遍赞成。
依照广交会副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徐兵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改革方案,第104届广交会将于10月15日至11月6日在广州举行,每期展览时间由6天缩短为5天,撤换展时间仍为4天。整个展期将分为10月15日~19日、10月24日~28日和11月2日~6日三期举办,10月20日`23日和10月29~11月1日为换展期。拆分后的第一期将主要包括进口展区以及机电和五矿类产品第二期主要展出轻工产品第三期主要是纺织、轻工、食土和医保类产品。第104届广交会预计又将至少新增3000个展位。
“太好了!以前找个展位都要到处求人,摊位还小,现在又增加了一期,我们有机会获得好展位了。”来自浙江伟泰工贸有限公司的魏雅清已经连续参加过10届广交会,一直为展位困扰的她,得知广交会要改成“一届三期”时,难掩喜悦。
像魏雅清一样,很多中小出口企业的负责人都希望能够有更大的展位、更好的位置,然而囿于场地和时间的限制,要求迟迟不能得以满足。
其实,一期改两期、琶洲展馆的新建等广交会历史上几次重大变革的一个重要初衷,都是旨在缓解展位的供需矛盾。可似乎展位数量的增多怎么也赶不上企业参展需求的加速度增长。全国外贸经营主体这个庞大的群体不容忽视,目前,进行了外贸经营权备案登记的企业已超过60万家。第103届广交会由于琶洲二期展馆的启用,参展企业数较102届已经增加了近3000家,达到1.8万家的规模,但这与外贸中心初步摸底得出的全国8~10万家企业的参展总需求仍有很大缺口。
在北京交易团团长、北京商务局副局长陈泽星看来,展位数量的增加,也为更多的企业提供了迈向国际市场的平台。在他的记忆中,通过广交会企业实力和产品质量得到大幅提升的事例已经太多。陈泽星也并不赞成盲目扩大展位规模,但他认为三期扩容还是适度的,毕竟光是北京,展位需求的缺口就在300个左右没,更不用提广东、浙江、江苏等外贸大省。但陈泽星也表示,希望广交会在有序扩大展会规模的同时,也要注重参展产品结构的调整,依产品的市场需求和竞争力状况适当调剂展位数量。
上海交易团秘书长蒋雪根认为,展位数量的增加,还能从一定程度上抑制倒卖摊位现象的发生,有利于展会秩序的维护。
对于缩短展出时间,大多数受访者认为符合国际展会的展期在3~5天的一般规律。同时,时间短了,也减少了采购商比较压价的机会,对参展企业的成交有利。
“广交会要不断适应国际展览业的专业化潮流,努力解决现有规模仍然不能满足中外企业参展需求的突出矛盾,通过拆分三期,适度扩大规模,广交会的专业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使更多的企业获得参展机会。”对于此次广交会的变革缘由,广交会副主任、中国对外贸易中心主任王俊文如是表示。他同时指出,进口展区也将适当扩容,更多满足国外企业进军中国市场的需求。
在展馆的安排方面,之前两馆并行,给穿梭期间的参展商和采购商都带来了不便。而流花展馆自1974年春启用至今,虽几经改造,但相关设施过于陈旧,已无法适应广交会的发展需求。第104届广交会开幕前,琶洲展馆的a、b、c区将全部投入使用,为与会展客商提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现代化服务设施,提高采购效率。
博弈变革中总有博弈,在赞成的主音之外,也存在另外一种声音:参展企业数的增加会否影响展会的整体水准?对于跨期参展各方必定要增加的成本会否影响到会意愿?每段展期缩短了一天,如何确保参展效果不打折?
但更多的忧虑还是聚焦在采购商的环节上。没有客商,洽谈交易也就无从谈起,对于交易会而言,任何可能影响采购商到会的负面因素都将是致命性的。
王俊文也坦言,与2002年第91届一期分两期类似,对采购商可能造成的影响也是改革方案确定过程中最让人担忧的问题之一。“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育,采购商最终还是在交易会两期运行后达到了理想的程度。”王俊文表示,此次改革将充分吸取过往经验,外贸中心将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投入,加强软件服务和境外宣传营销力度,利用各种渠道和网络广邀采购商到会。
“展期和商品展区的调整,不会对广交会的参展、洽谈情况产生大的负面影响。”陈泽星明确表示,交易会的魅力和生存的关键在于产品的竞争力,调整会增加跨期参展人员的费用支出,但这还不足以动摇企业参展和采购商的到会意愿。组办方在本期交易会结束之前就对外发布改革方案,也是希望给与各方充足的准备时间。
对于参展企业的整体素质把控,商务部外贸司副司长文仲亮强调,改革后参展企业会增加,但对于参展企业的门槛要求不会降低。同时,展位扩大,组办方也会重点考虑已参展企业对于增加摊位的需求。在组办方的引导下,参展企业的质量会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