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希尧,200万元创业资金血本无归,为东山再起,他睡了六年的办公室。如今企业年销售达2亿元。
杜映红,放弃百万年薪自主创业,不惑之年终于有了自己的公司。度过困难时期后,半年内将力争进入“盈利时代”。
陈宝生,从上大学、读研、出国留学,一直“顺利”的他,也希望好运气一直延续到他的创业之路,投资500万元创办的公司就等发放执照了。
热点推荐:
2006创业项目绝密档案 中外富豪是怎样炼成的 创业就赚女人的钱
小本玩IT 惊人的富矿 春“机”盎然创业忙 最适合创业的十二大城市
他们是创业的典范,更有着共同的身份——“海归”。有人已步入成功成为百万富翁,有人还在创业之路上苦苦挣扎,有人对未来充满信心。
五一前夕,记者借召开南京留学人员创业者分会的机会,与20多位回宁自主创业的留学人员进行了“零距离”接触,了解了上述三个“海归”的创业故事。
200万元血本无归仍“东山再起”
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掀起了长达十几年的出国热,70万名青年漂洋过海,世界上100多个国家有了中国留学生的身影。20年后,这些留学生纷纷回国,掀起了中国经济乃至整个社会国际化的浪潮。杨希尧就是第一批回国创业的留学人员。
杨希尧,现任南京三鑫特殊金属材料有限公司总经理,1988年去日本留学,1994年6月回到家乡——南京。
一看公司的名字,大家都明白杨希尧从事的是制造业。但令记者意外的是,他的专业跟制造业毫无关系。1983年,杨希尧从中央民族大学毕业,学的是中文,1988年去日本攻读硕士,学的是经济专业。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目前公司员工从最初的6个工人、2个厂长扩大到380人,公司年销售额达到2亿元,其易切削特殊金属材料领域技术,在全国同行遥遥领先。
杨希尧告诉记者,1992年邓小平南巡后,大家认为国内的大发展即将到来。随后的一个晚上,来自常州、北京、山西等地的数十个留学生聚在宿舍,兴奋地商量着要回国做些什么。大家一致认为,要做就要做国外有,国内没有的东西。而当时日本的二次材料加工最为发达。最终,他们把目光聚焦在材料加工。
考虑到个人在国内注册公司始终没有进出口权,于是他们想直接在日本注册一家公司。但问题又接踵而来。按照日本的规定,外国人在日本开公司,起码要雇佣3个当地人,但杨希尧等人考虑到,白白养3个日本人似乎太浪费。于是,他们又打起直接拉日本人入伙的主意。多方游说,终于,两个志同道合的日本人答应合作。
1993年,20多个在日中国留学生和两个日本合伙人凑了23000万日元(当时相当于200万人民币),在日本注册了一家公司。1994年6月,杨希尧带着这笔钱回到南京。
为何选择南京创业,而不是经济更发达的北京、上海等地?杨希尧说,我是土生土长的南京人,父母、兄弟姐妹都在南京,主要是一种恋家情结。而且大学毕业后,他在南京海军学院教了三年书,而后在金陵职业学院教书教了两年零九个月,打下了一定的人脉基础。
1995年2月,第一个工厂建立了。可半年后,杨希尧就隐约感觉到要出“大事”了,当时是看着船往下沉,就是没办法救它。一年后,200万的注册资金眨眼就亏光了,仅剩下一辆桑塔纳和一辆跑了近3万公里的跃进汽车,总价仅仅17万元。“灰溜溜”的杨希尧回到日本,跟伙伴们“低头谢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