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来到中华陶瓷网 [简体版] [繁體版] [网通站]  会员中心  RSS定阅  留言  关于我们   客服中心
中华陶瓷网
 网站首页 行业专题 人物专访 陶瓷收藏 电子杂志 陶瓷装饰 经营管理 会员服务 广告服务
 直通产区 福建德化 景德镇市 佛山潮州 山东淄博 湖南醴陵 河北唐山 本网动态 网站建设
首页  资讯  企业  产品  供应  求购  展会  招聘  搜索  文化  商城  名家  技术  图库  百科  营销管理  陶瓷之路
首页  | 经营管理 | 营销专题 | 人际沟通 | 创业天地 | 网商 | 职场生涯
信息内容
 
 您的位置: 首页>营销管理>>财务管理>>|
华为另类的资本运作模式

发布:2008-10-11 10:14:17  来源: 牛津管理 [字体: ]

  而华为则坚持自己的战略投资方案。因此,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这一幕也在华为邀请的其他的战略投资者身上重演。 这些跨国公司有的建议与华为在某些特定产品领域开展合作,有的希望能与华为成立“最好只有两方”的合资公司。况且在一些跨国公司看来,华为是一家非上市公司,其财务内涵可以保密,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合作会变得复杂。 在与跨国公司的谈判过程中,华为的资本合作模式也在不断地发生衍变,任正非基本放弃了与一批世界级企业同时建立战略资本关系,实现华为公司整体上市的不切实际的想法。2003年,和美国思科之间的知识产权官司,使得已走出国门的华为产生了欧美海外市场拓展的危机,从而加速了与3COM成立“只有两方”的合资公司的进程。 在合资过程中,华为发现了自己的非核心业务和未来趋势性业务,在这些跨国公司眼中,也同样能产生的巨大的附加值,一系列有关合资的谈判在华为稳步推进。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华为与西门子成立了鼎桥科技公司;与松下、NEC成立了上海宇梦通信科技公司,与赛门铁克成立“华赛”,与+海底光缆工程系统公司成立“华海通”。 “这些合资公司,在某种意义上来讲,是华为最终资本策略的部分尝试。”熟知华为内幕的人士认为。他透露,早在2004年开始,华为制定了先分拆后上市的思路。“华为最终会将各个业务块分开,分别引入战略投资者,再实现分别上市。” 另类”战略投资 华为将对新市场的探索和转型放在体外,始终保持一种谨慎和务实的态度。这种进退自如的战略投资方式,使得华为永远都不会伤到他自己。而明基、TCL、甚至联想,则是风险投资的做法,投资一旦失败,企业就会伤筋动骨。

    被采访的对象大都认同,华为正在用相对“另类”的模式打造一个庞大的华为“系”。 这种另类体现在两个方面,它不同于西方公司譬如思科、微软那样,凭借手中的资本,购并相关的技术型公司,以做全自己的产品线和扩大市场份额;也不同于联想、明基、TCL那样,以“看上去较低的价格”收购大公司已成型的标准化了的产品线,试图借助对方已有的市场资源和品牌,来实现“规模化”“国际化”。 在Frost & Sullivan(中国)公司总裁王煜全看来,就目前而言,华为的这种模式是成功的。“华为是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公司。” 王煜全说,“这体现在华为真正操作实力上的国际化和操作方式上的国际化。华为与跨国巨头的合作,遵循的是战略投资,而非风险投资。” 王煜全认为,华为将对新市场的探索和转型放在体外,始终保持一种谨慎和务实的态度。这种进退自如的战略投资方式,使得华为永远都不会伤到他自己。而明基、TCL、甚至联想,则是风险投资的做法,投资一旦失败,企业就会伤筋动骨。 “企业的发展要循序渐进,要先学会爬,再学走,然后再学跑,这是企业做到的最高境界。” 王煜全说,“在国外还没有学会如何掌握和控制一个企业时,就用资本的方式来运作,就是没学会走,就开始跑了。你接上一个大摊子,没有调整别的企业的能力,怎么可能赚钱?只能是赌CEO 。” “华为做事的方式是,先让小狼去试试,看有没有肉。如果有,大狼全力跟进。”熟知华为内幕人士这样认为,“华三模式的成功,必定刺激华为在这一模式选择上的加速度。但华为这一成功模式,很难复制。” 第一,华为民营企业的身份,决定了华为可以自由地选择对外的合作对象和合作模式。华为的非上市公司身份,使得华为避免了冗长的审核与决策过程。“论实力,中兴也较强势地对外合作,但它既是上市公司,又是国有企业。其资本结构不方便迅捷合资并做大合资公司。” 第二,跟华为的形象和实力有关。“象华为这样有知名度的企业,在国内并不多见。而国内有知名度的企业,大多是‘贸、工、技’起家,譬如做PC的公司,在产品和技术上没有太多的话语权,如果和跨国公司合资,只能是‘以市场换技术’,最终还是被人牵着鼻子走。” 第三,跟华为的资本需求有关。熟知华为内幕人士认为,华为在18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人才,在一些还未明朗的趋势性或前瞻性领域,养这么多的人才需要大规模的人力资源成本。而华为不是上市公司,无法从资本市场上去筹集资金,所以“以人才和技术换投资”成为华为的一条捷径。

    “早期,华为曾经试图通过员工内部创业,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 熟知华为内幕人士说,“但最终证明是行不通的,这些内部员工出去创业的公司,譬如港湾、钧天等,在势力形成后,纠集在一起,对华为形成威胁。”
 评论: 华为为何爱合资?

    华为与对手思科的扩张方式不同。思科是通过跳跃式的并购方式实现企业的超常规扩张,而华为则主要采取合资的方式(除了华为并购了港湾——这次带有收编原华为人性质的特殊并购外)扩张或进入新市场。笔者认为,选择与国际公司合资方式进入新市场,是华为理性明智的选择。理由如下: 一是有利于现金流的健康。并购要一下子拿出大量真金白银,而合资方式投入的钱要少得多,而且是合资中的一方,往往可以以技术、人员、设备等入资。华为不是上市公司,没法利用股权交易和增资扩股的方式,实现并购。尽管华为的相关领导不久前曾表示,华为不缺钱,现金相当充裕,可是,通信业作为高投入高风险行业,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快,新产品新项目的研发都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要说华为钱足够多,也是不可能的。然而,尽管没有上市这个融资渠道,但是华为有自己的“资本”——对比中国其他IT企业,华为不仅拥有中国本土市场经验和资源,还有他们多不具备的技术和人才实力,而这成为华为与跨国企业合资的资本和重要筹码。这也是华为的合资与国内其他“传统合资”案例存在差别的原因。华为的合资不是为了市场换技术,而是市场换市场(国内市场换国外市场)、人才、资源换市场或资金的投入。实际上,在华为的几个合资案例中,华为基本上是仅投入人员和技术而“不投分毫”就实现了合资的目的。 二是规避进入风险。合资、并购都是比自己投资自己发展进入新市场更快速更积极,但并购要比合资更直接更快速,相应的风险也要比合资大得多。而在激烈的竞争背景下,华为要抓住市场机会,要自己单打独斗自我扩张,显然不再符合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和潮流,而华为选择合资的方式更为明智——不但更为快速而且还降低进入风险。 三是战略进退更加灵活。与并购不同,合资往往不是“最终结局”。现在很多并购,像法国饮料巨头达能在中国市场的并购,实际上不是一下了就收购一家公司,而是先通过第一步先设立合资公司,然后用合资企业收购被收购这家公司的资产。从这个方面看,合资常常成为并购的一个步骤。可以说,没有永久稳定的合资方式,最终的结局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而在合资的蜜月期结束后,适时进入或退出,要看双方实力的较量和策略的选择。比如,华为当初与3COM合资成立H3C,主要目的是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品牌。现在华为在国际市场上已由很高的品牌知名度,国际市场也走通了,该合资公司的阶段性使命已经完成后,华为“果断”退出。与此同时,华为又“意外”收获一笔数目不小的投资收益。

    最后,也是笔者认为最为关键的理由,是可以降低文化融合难度。并购尤其是跨国并购,除了公司文化差异外,还有国与国文化的不同。实际上,很多著名的并购案最后失败的原因是由文化难以融合而导致的。而华为的文化太强势,决定华为采取并购的扩张方式不易成功。 尽管华为已经成为了国际化的大企业(根据华为公布的业绩数字,2006年华为销售收入为656亿元人民币,合同销售额达到110亿美元,其中有65%是来自海外市场),但是华为的文化还没有实现包容并蓄的职业文化和大企业文化。无论是外界所传播的“土狼”文化也好,还是“ 军营”文化、“床垫文化”,也许都不能代表华为文化的全部,但是众所周知的是,华为人、华为文化都打着深深的“华为”烙印,接触到的华为人,给人感觉都是浓重的华为特色。而以华为的性格显然采用并购方式去强势整合“外来文化”,不如用合资方式以华为的强势文化“和平演变”外来文化的胜算更高。事实上,据笔者了解,华为的合资公司如H3C更多是表露出华为的文化特点。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有  条网友评论 【发表评论
同乐
包邮特价:360
荷叶瓶
特价:499
辉煌腾达
特价:488
幽梦
包邮特价:1299
陆羽品茶
包邮特价:888
凌云骓
特价:488
自在春风
特价:599
欢天
特价:999
竹之语
包邮特价:1999
和和美美 甜甜蜜蜜
包邮特价:699
烟雨江南
包邮特价:2999
上善若水
包邮特价:2660
 ·本类最新 更多...

信息搜索
本类热点  
营销专题  
创业天地  
关于我们  本站新闻  产品服务  帮助中心  版权声明  网站导航  友情链接  RSS定阅  新闻调用  联系我们  留言
版权所有 (C) 2006-2014 中华陶瓷网 Ctaoci.com 电子邮件:wxchina#qq.com
闽ICP备10020107号-1


扫一扫
关注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