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陶瓷企业,迁厂外地,近况如何环保问题,是否还让人揪心总部经济,会不会是一厢情愿……
招商引资栖凤之地,随之怎样转身经济、人文、自然,改变在哪它又有怎样的宏图志向……
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实地探访江西高安,这个承接佛山陶企转移的最大赢家。近20家佛山陶企的安营扎寨,给这个衰退的老“釉面砖王国”注入的或许不仅仅是gdp、还有一份复兴的信心。
当然,陶瓷和高安,更是一个样本,敲开它们的窗户,也是对佛山产业转移实践的见证。
新明珠一来,基地的人全部出动,每天一百多台挖土机,日夜奋战,45天内,就将一座山头整理完毕。高安人的实干精神让新明珠老板叶德林感动,当即将投资额从12亿元提到24亿元。
高安建陶实训中心近期完工,将为陶瓷基地的企业输送各类型的陶瓷专业人才高安市政府与景德镇陶瓷学院合作建立产学研中心,并扶持基地创办建陶专业学校……种种规划和配套完善,都表明高安要成为全国陶瓷行业的风向标,而绝不仅仅是佛山陶瓷的加工基地。
从江西高安城区出发,驶上一条新修的宽阔沥青公路,不到半小时,便到了到处都在大施工的全国建筑陶瓷产业基地。尽管疯长的野草已泛黄,但所有来到这的人,都能切身感受到一股欣欣向荣的气息。
基地位于高安的新街镇、八景镇、独城镇三镇交界处,此处素有高安“金三角”之称,并靠近火车站,有铁路运输的便利。基地管委会书记徐结强介绍,高安市政府邀请了景德镇陶瓷学院等相关部门做了详细产业规划,基地从去年3月开始建设,目前已有陶瓷生产企业及配套企业52家,总投资金额为110多亿元,将建设153条生产线。而其中来自佛山的企业有近20家。
朱松林,也是这次从佛山来高安的陶瓷人,今年5月18日,他的大华陶瓷原料有限公司在陶瓷基地点火开工,用于企业生产建设的资金都来自佛山。几个月后,大华就与众多陶瓷企业建立业务关系,新中英、新中源都在用其生产的水玻璃、稀释剂。“你看看,新明珠、新中源都过来了,这是我信心的保证。”
朱松林看好高安的发展前景确有理由。这几年,佛山提出产业转移,而陶瓷转移是其中之重,当时全国10多个产区要求承接佛山陶瓷[FsTaoCi.Com]的产业转移,而江西脱颖而出。在江西有三大陶瓷产区,按功能区分为,景德镇的艺术陶瓷、萍乡的工业陶瓷及高安的建筑陶瓷。建筑陶瓷的定位使得高安成为承接佛山陶瓷转移的最大赢家,目前,新中源、普京等在此投资都超过5亿元,新明珠则达到24亿元。
高安的资本
曾经的“釉面砖王国”积累了大量技术和产业工人,20多年前的陶瓷推销员年入两三万
建筑陶瓷的定位让高安胜出,这一说法也许太过生硬简单,那么,请随我们到陶瓷基地简陋的办公楼里看看:20多个工作人员头也不抬地忙碌着,处于紧张状态已成了一种常态,“一年到头没有休息,太累了,去年更甚,像扒了一层皮。”对此,基地管委会书记徐结强用一句话总结:高安人有着深深的陶瓷情结。
事实上,高安建筑陶瓷工业的起步并不比佛山晚,1978年,高安创办第一家建筑陶瓷企业瑞景,江西第一片釉面砖诞生于此。之后,各个镇纷纷开办陶瓷厂,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几乎每个镇都有几家陶瓷厂,形成规模效应,其生产的“152”白瓷闻名全国,瑞景生产的“雪三角”牌陶瓷甚至打败了景德镇的老品牌“三角”。每届天津建材博览会上评选的十大陶瓷品牌,高安陶瓷都要占据几个名额。当时的高安,陶瓷成为了支柱产业,占全国陶瓷产量1/8,被称作为“釉面砖王国”,年轻人都希望进入陶瓷厂。
朱松林就是其中一员。1981年从部队退伍的他被安置在老家灰埠的二瓷,从事采购工作,一年半后被提升为供销科副科长。“我算是高安顶级推销员了,报酬不少。”朱松林说,当时的陶瓷供销人员,一年赚两三万元很正常,而国家工作人员,月薪只有几十块钱。“上世纪80年代末,灰埠镇建设农民街,街上那些楼房一大半是灰埠瓷厂供销人员建的”。
1986年,朱松林申请到景德镇陶瓷学院学习,“就是想接受高等教育,有一门特长”,那一年他30岁。在景德镇陶瓷学院,每年都会有大批像朱松林一样由高安各瓷厂派出进修的人,虽然未必与朱松林一样学得那么系统,但他们撑起了高安陶瓷曾经的辉煌。也正是那时,高安培养了大量的陶瓷产业工人,这是高安陶瓷如今的资本,也成为佛山陶瓷大量转移高安的原因之一。
在佛山的高安人
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生曾是佛山主力军,前年开始在家乡和佛山之间牵线搭桥
进入上世纪90年代,由于体制、理念、技术等原因,高安陶瓷逐渐没落,很多企业开始倒闭,在全国的市场份额,2006年仅剩1/46.谈及大量的陶瓷人员流失,徐结强无奈地说,“孔雀东南飞”。
基本上,当时高安陶瓷人才都去佛山了,朱松林也不例外。1993年春节,他放弃了技术副厂长之职,来到佛山,“希望学有所用,并且多赚点钱养家。”
那时的佛山陶瓷,并不像现在这么具有区域品牌效应,还处于发展时期,“佛山陶瓷界的求贤若渴,使我真正意识到来对了地方。”朱松林在佛山为陶瓷厂打工的那几年,为所在企业创造了大量价值,2000年,拥有一定积蓄,积累了大量人脉的他辞职,自己开办公司,为陶瓷企业提供原料。
具体有多少高安人在佛山,朱松林说他算不清楚,“起码景德镇陶瓷学院的人都是佛山的绝对主力,我的同学就有20多个,校友更是不计其数。”
记者了解到,在佛山陶瓷界,声名鼎盛的高安人有华夏建陶研发中心总工程师况学成博士(曾做过高安市科技副市长),原蒙娜利莎生产技术总经理吴龙华等。
事实上,从前年起,高安陶瓷基地大举在佛山招商,并取得成功,也得益于这批在佛山的高安人,他们在牵线搭桥上做出了不少事,出了不少好点子。
被点燃的回乡潮
漂泊异地的企业家和打工仔灵犀相通,周边房价攀升,小村一夜间走向工业文明
“哪里都会有起有落,这是一个自然规律,但需要看到它的前景。”这次选择随着佛山陶瓷转移大军回到高安的朱松林说,自己的事业轨迹,与高安陶瓷、佛山陶瓷的发展路线有那么点重合。
喻明华是跟朱松林选择相同的人,这个30来岁的高安人去年回到了家乡,此前,他在中山小榄打工并做到了主管,月薪4000元。去年,因为看到家乡的陶瓷基地红红火火,在外见识多了的喻明华认为大有机会,与同乡相邀回乡,并在一家陶瓷企业上班,负责运送原料,“虽然目前薪水才1000多元,但我想到的是以后。”
高安全国建筑陶瓷基地总规划为30平方公里,一期为10平方公里。农田及农民的房舍夹杂基地其间———这些农田是不能用来征地开发的,基本上,基地征用的土地都为荒山。喻明华的家就夹在基地内,他所在的喻家村总人口约800人,已有100多人在陶瓷企业做工,好像就那么一眨眼功夫,喻家村人的生活来了个大转弯,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迈向工业文明。
指着一栋楼,喻明华说,这是他去年建的,当时此处只有七八栋楼,而今已是长长一排了。在配套还不完善的基地,这些农民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开起了小卖部、小饭店等。虽然此处还不能与城市相比,但基地的租房价格已经超过高安县城,城区一间100多平米房子的年租金不到4000元,此处已经达到5000-8000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