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一个当地朋友为他带来创业契机,那个朋友所参股的面包厂正无人管理面临倒闭,问他是否愿意接手继续干。他便买下了这个一开始日产量只有100公斤面粉面包的厂子。
“刚开始那会儿,机器长草、厂房脏乱不堪,我便组织非洲工人打扫卫生,还从国外高薪聘请法国面包师对员工进行培训,那时我是一天24小时住在工厂,没日没夜地干活啊,被蚊虫叮得浑身是包,但我还是坚持下来了。”一个月后,这个面包厂产量是一开始的10倍,能日产一吨面粉的面包。
虽然工作非常努力,但是到1993年时,由于面包行业竞争激烈,价格下跌,郭栋还是把面包厂转手出售了,并用卖厂所得开始做贸易。“当时乌干达国内物资匮乏,我的贸易公司从中国进口产品到乌干达卖,什么产品都做,小到火柴盒、干电池,大到矿山机械、农机产品。”这些贸易生意,为郭赚来了他的第一桶金。在我国纺织业压锭时期,郭栋又看到了中国对于纺织品的需求,于是他买下了上世纪70年代非洲最大的纺纱厂——乌干达纺纱厂,加工纺织品出口到中国。后来,他还进入了矿业等领域。
“但我还是和食品最有缘分,因而最后,我选择了咖啡这个行业。”说到咖啡,郭栋的声调总会变得更浑厚。他说咖啡本身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产品,咖啡贸易是仅次于石油的世界第二大贸易,乌干达咖啡的品质确有口碑,而他本人又深深沉迷于咖啡文化,这一切都注定了他要成为乌干达咖啡在中国的“代言人”。
乌干达后厂前店的咖啡厅让他十分迷恋。刚在后面工厂磨出来的咖啡,马上端到前面的咖啡店制成各种口味,咖啡香气新鲜而浓郁。他于是决定也要在中国拥有这样的咖啡店。两年前,他开始把这个理想付诸实施。
然而,他在北京的第一个咖啡厅却并不成功。“那个咖啡厅是全透明的玻璃制成的,如童话故事里的小屋,非常漂亮却不保温、不实用,周围的居民中老年人居多,他们多是想买早餐奶而不是咖啡。”后来,郭栋吸取了教训,选址在高档酒店,他在翠宫饭店的咖啡厅目前的经营情况就非常好。他从非洲进口的咖啡豆经过加工,送往京城各大酒店的咖啡厅,销路极佳。
在中非论坛期间,郭栋整天在与会代表下榻的饭店间跑来跑去,非洲客人希望通过他了解中国咖啡市场的情况,而中国商人希望通过他了解非洲咖啡原料行情,他已经成了业内小有名气的“非洲咖啡王子”。“刚接待完在翠宫饭店前来参观的非洲客人,又要去北京饭店给与会代表送去咖啡礼品,我的咖啡在各个接待饭店都成为最受欢迎的饮品之一。”
“对于中国企业来说,现在是投资非洲的蜜月期。”回忆起当时自己创业的艰难,郭栋很羡慕现在的企业。这位咖啡王子目前不仅在做生意,还在一些商会和民间组织任职,他希望给想投资乌干达的中国企业提供信息和交流的平台。“法律、文化、规则……中国企业投资非洲需要学习很多东西,我强烈建议他们联系当地的中国企业民间组织,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少走弯路,站在我们前人的肩膀上,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李松山夫妇的“坦桑情结”
“自从学了斯瓦希里语(swahili),我们就和坦桑尼亚这个国家分不开了。”塔纳西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松山是这样开始他的叙述的。
印度洋西岸的坦桑尼亚是个美丽的国度,历史悠久,人民淳朴。上世纪60年代以来,中国和坦桑尼亚结下了深厚的友谊,著名的坦赞铁路就是见证之一。李松山及其夫人韩蓉,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学习坦国的主要语言斯瓦希里语的。
上世纪70年代起,李松山和韩蓉曾多次被派驻坦桑尼亚,在中国援建的农场、中国医疗队里,都留下了他们的身影。从那时起,李松山夫妇开始被当地独有的文化特点所吸引。
时近90年代,因国家政策调整,李松山夫妇多年从事的工作也相应发生一些变化,但两人对这个国家的热情却反而升高了。“当时我们就有个心愿,希望能将当地独有的文化介绍到中国来,所以我们就下定决心要去试试。”
李松山所说的“试试”,当时在别人看来却是不可想象的行为。1991年,李松山49岁,韩蓉45岁,夫妇二人先后辞去了各自在外交部和文化部的公职,怀揣半生积蓄的几千美金,毅然到了坦桑尼亚。
初回坦桑尼亚,严酷的现实立刻给二次创业的两人一个下马威。如何能在异国他乡生存下去,这个问题摆在了积蓄几近耗尽的夫妇二人面前。为了省钱,他们在穷人居住区租了房子。没有床,向黑人朋友借个床垫放在地上睡。为了挣钱,这对高级知识分子放下架子,凭着中国人的本能,自己动手做炸鸡腿、酱牛肉,四处推销。“那年冬天,我们手工做了一些挂历,推销了很久,终于被一家教会买了去,虽然合起来只有30多美元,但我们别提有多高兴了。”韩蓉回忆说。
在坦桑尼亚三个月后,两人的事业依然没有什么进展,带来的几千美元,却花得只剩不到100美元了。过度的疲劳和焦虑,让原本身强体健的李松山被疟疾击倒,躺在床上,高烧不退,嘴上烧起了串串水泡。
就在最困难的时候,“命运终于垂青了一直坚持的我们”。中国国内企业与坦方的一次偶然商务失误,给了李松山夫妇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匆忙发货给坦方的上海自行车厂,货即将到港时,却发现不能及时拿到货款,急于挽回损失的厂方找到李松山作救命稻草。经过努力,李松山将货款按时发回国内,而自己也赚了1.8万美元,并一举赢得了坦桑尼亚国内不少大商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