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松山夫妇从此一发而不可收拾,他们又成功地将蝴蝶牌缝纫机、金钟牌电池、钻石牌自行车轮胎等中国名牌产品引进坦桑市场。生意也逐渐做大了,最多的时候,他们一年从中国订来的产品,就装满了100多个货柜。
李松山回忆说:“那时候生意的确是做疯了,向阳牌暖水瓶厂一年的产量,我们一个月就订没了。连自行车配件这种小东西,我们都成集装箱地订。”
韩蓉觉得,他们的生意之所以能在坦桑尼亚迅速发展起来,一方面适逢中国对外开放,大量产品寻求出口的时候,而这些产品正好符合坦桑尼亚的市场;另一方面,他们两人不会做生意,“连利润多少都按照书上写的来”,诚实守信成为了两人坚守的信条,所以当地的商人都很信任他们,总是大批量地从他们这里提货。
1994年,李松山夫妇成功收购了坦桑政府拍卖的南方最大的木材厂,开始做出口木材的生意,从此走上了实业之路。经过十年发展,两人名下的塔纳西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已经发展成为包括林业、木业、渔业等多个行业实体的出口企业,成为在坦桑尼亚华人华侨中的佼佼者。
已经获得了成功,但两人并没有就此罢手,而是将精力从企业抽了出来,找回到初返坦桑尼亚时的愿望,这就是挖掘非洲文化,将其介绍到中国。
坦桑尼亚的乌木雕塑以内涵丰富、造型独特、做工精美而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声誉。特别是在坦桑东南部,居住着一个叫马孔德的部落,那里世代相传的雕刻技艺,造就出闻名于世的马孔德雕刻艺术。
李松山夫妇接触到这一古老、淳朴的艺术形式后,开始有意识地进行收藏、研究,并发表过不少文章。目前,他们在中国和坦桑两地收藏的作品有近万件,并在自己的住所院内专门盖了一间“私人艺术博物馆”收藏珍品。不久之前,李松山夫妇还向中国美术馆捐赠了百余件乌木艺术品。
“相比较我们的厂子,其实这才是我们夫妻俩真正的财富。”李松山指着自己的木雕收藏说,“因为这些将是我们留给中国,留给我们子孙后代的财富。”
有尼日利亚口音的中国经理
在通电话的时候,记者的听筒里不时传来小孩子的喧闹声,电话那头的赵宜光带着歉意说:“不好意思,小孩子挺闹的。”顿了顿,他又说,“回来几天了,和孩子在一起却只有几个小时,真是对不住他啊。”
赵宜光是中地海外建设尼日利亚公司总经理,从1998年至今,每年他在家的时间不过三个月。这次由于中非论坛的举办,赵宜光“沾光”回了国。不过,回来的几天,赵宜光把大部分时间都留在了钓鱼台国宾馆里,因为那边他的不少老朋友——尼日利亚代表团的成员们需要赵宜光的帮助。
尼日利亚位于非洲西海岸,面积和人口都是我国的1/10,世界10大产油国之一,石油探明储量为70亿吨、天然气已探明储量2.6万亿立方米,油气开采量均居非洲首位,其它矿业资源还有煤、锡、铌、钽,储量和开采量也保持在非洲前列。
1989年,中国地质工程公司(简称CGC)在非洲的尼日利亚中标了一个500眼水井的世界银行贷款的国际工程项目,中地集团开始进入尼日利亚。1992年,尼日利亚CGC公司成立,至今累计工程合同金额接近六亿美元,雇员4000多人,目前已经进入尼日利亚国内企业前10名。
赵宜光初到尼日利亚时,首先让他感到不适的就是当地的气候。尼日利亚位于赤道附近,年日均温度超过30摄氏度,潮热的气候加上当地的蚊虫,让初来乍到的许多中国人都不适应。集中表现就是患上疟疾。
“前两次得疟疾是很可怕的。高烧不退,吃啥吐啥。”赵宜光说,“不过到后来就适应了,这些年来,疟疾我就得了七八回了。”
生活上的不适应并不是赵宜光面对的最大困难,他面对的,是如何能在强手如林的尼日利亚赢得市场。
尼日利亚当地的建筑行业并不发达,但一些来自德国、意大利、以色列的建筑公司却颇具实力。“他们中的一些公司,在尼日利亚已经干了三四十年了,无论是经验还是名气,都要比我们强。”
但相对于西方跨国公司来说,尼日利亚CGC也有自己的优势。据赵宜光介绍,也许是因为同是发展中国家的缘故,中国人对当地人都是平等接触,以诚相待。“我们首先做到的是尊重当地人,尽量去适应尼日利亚的要求,而不是相反。”赵宜光说。
“尽量去适应尼日利亚”,让尼日利亚人感到CGC的诚恳,也让刚来非洲时生病不起的赵宜光有了一口地道的尼日利亚口音。
态度的不同,在工程竞标时往往给尼日利亚CGC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很多地方政府主动找到CGC,要求帮助进行水利设施建设。尼日利亚当地人称他们为“找水之神”,视他们为第一流的专业打井公司。
而且,由于公司注重工程质量,保证工程进度,赢得了声誉,“即便有时候项目赚不到什么钱,我们也尽心尽力地做好。”赵宜光说。尼日利亚国家城镇供水系统改造工程管理机构的高层官员,曾称赞CGC是其所属的60多家承包公司中惟一能够信守合同、按期完工的承包公司。
在赵宜光同记者最后一次通话时,中非论坛北京峰会已经结束了,赵宜光也将于第二天飞回尼日利亚,他对记者说,他相信,北京峰会肯定会推动CGC在尼日利亚的业务进一步发展,他希望,以后中国有人到尼日利亚旅游时,也会因CGC的成绩而受到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