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晶釉工艺条件复杂,产品稳定性不高,结晶的大小与出现的部位往往难以控制。也正因为结晶釉的变幻莫测注定了烧制成的单品稀缺珍贵。我国古代著名的结晶釉是宋吉州窑、建安窑生产的天目釉。国外对结晶釉的研究较晚,大约开始于19世纪。目前中国结晶釉依然处于世界前沿,而戴云艺瓷正带着结晶釉在世界舞台上演绎着中国陶瓷的美丽。戴云艺瓷 创新与创意的糅合《登峰造极》、《节节高升》、《一统天下》等都是戴云艺瓷的代表作品。而这些艺术珍品无一不是出自戴云艺瓷总监、民间工艺大师陈国钦和他旗下工艺美术大师之手。
在陈国钦的运筹帷幄下,戴云艺瓷研究所的机构设置日臻完善,现下设釉料工艺研究室、造型设计研究室、雕塑创作室、烧成工艺研究室和陶瓷文化研究室,研究创作人员30多名,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10多名。他们对工艺的不断探索为戴云艺瓷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正如《福满人间》“变废为宝”的工艺为陶瓷艺术的绿色产业道路又打开了一扇创新之门。
戴云艺瓷游走于市场和艺术之间,作品创意独特,将传统瓷文化与现代艺术的完美融合,开启了当代瓷雕艺术的新潮流。产品除走俏于国内外高端工艺礼品市场和艺术收藏市场外,还在国内外陶艺界享有盛誉。让戴云艺瓷的艺术创意引领瓷都德化,轰动中国,享誉世界一直是陈国钦的理想。随着戴云艺瓷的馨香远播他的理想之门也越来越近。
陈国钦,出生于福建德化,现任陈氏工艺有限公司董事,戴云艺瓷研究所所长、艺术总监,民间工艺大师,福建工艺美术学会会员。
德化,人杰地灵,是中国三大瓷都之一,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小就沐浴在浓厚的陶瓷氛围中,他深感陶瓷艺术的魅力,1978年高中毕业后,便遍访当地名师学艺,学会并掌握雕塑、烧窑、制釉等技术要领。几年后,他开始涉及陶瓷领域,一边经营企业,一边潜心研究陶瓷釉料工艺。他之所以专攻陶瓷釉料工艺,是因为它历来是德化陶瓷发展中的弱项,他希望能够在釉料工艺上丰富德化陶瓷工艺的内涵,而高温结晶窑变釉瓷的研发成功,则正好体现了他的不懈追求和努力。特别是通过还原焰,利用普通瓷土烧制的纯天然瓷艺作品,更是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变废为宝”的研制成功甚是值得称赞,这一创举填补了陶瓷界利用废弃瓷砂土烧制铜红釉瓷器的空白,丰富了德化陶瓷工艺的内涵。《福满人间》就是一件还原数百年前的铜红釉瓷弥勒佛像。
近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戴云艺瓷研究所设有釉料工艺研究室、造型设计研究室雕塑创作室、烧成工艺研究室、陶瓷文化研究室,研究创作人员30多名,其中高级工艺美术师有10多名。研究所研发的产品领先的工艺技术和卓越的品质一直走俏于内外高端工艺礼品市场和艺术收藏市场,并获得多项荣誉:《东方丽人》、《百年好合》双双荣获第四届中国民族民间工艺品旅游纪念品收藏品交易博览会金奖;《锦上添花》荣获第七届中国美术艺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银奖;《登峰造极》荣获第八届中国工艺美术艺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传统艺术金奖;《节节高升》荣获中国上海国际艺术第十届中国艺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美术优秀作品选》金奖;《一统天下》荣获中国上海国际美术第十届中国艺术大师精品博览会暨《中国美术优秀作品选》金奖……
6月22日,德化县陈氏工艺有限公司、戴云艺瓷研究所所长、艺术总监、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大师陈国钦先生亲自携创新工艺——高温还原铜红釉作品《福满人间》、《陀梦》两件工艺品捐赠中国闽台缘博物馆。
《福满人间》弥勒佛雕像高28厘米、宽46厘米,双手拢于胸前作揖状,肌肤颜色为铁锈黄胎色,衣服为铜红色与铁锈黄釉面,笑容可掬,形象古朴。《陀梦》佛陀雕像高28厘米、宽26厘米,佛陀双手拢抱托腮作眠状,衣饰纹理和头顶肉髻夹杂铁锈黄与铜红色釉,面相祥和,似在梦中作无限遐想。
据陈国钦先生介绍,《福满人间》是戴云艺瓷窑变工艺的代表作品,是一件还原数百年前的铜红釉瓷弥勒佛像,是先用废弃瓷砂土雕制成型,再在衣饰上施上铜红釉,再经过1310℃—1330℃还原焰高温窑变烧制而成。所谓窑变是指器物在窑内烧制时,由于窑中含有多种呈色元素,经氧化或还原,出窑后会呈现意想不到的釉色效果。
禅语曰:“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窑变的不可捉摸性注定了烧制成的单品价值连城。它的烧制成功,填补了陶瓷界利用废弃瓷砂土烧制铜红釉瓷器的空白,丰富了德化陶瓷工艺的内涵。其“变废为宝”的工艺为陶瓷艺术的绿色产业道路又打开了一扇创新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