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正基于此,巴菲特的搭档芒格才会高度评价他,认为他有点像爱迪生。
有意思的是,由于王传福对电动车发展的前瞻性,自2008年9月巴菲特入股比亚迪以来,比亚迪在资本市场广受追捧。王传福甚至凭借“新能源汽车”这一概念,挟资本市场之力,一举登上中国首富宝座。这大概是王传福本人所始料不及的。实际上这就是对科技发展趋势深刻把握之后,所自然形成的巨大号召力。要知道当初雅虎、亚马逊等网站在纳斯达克上市的时候都是处于亏损状态。换句话说,投资者看中的是他们对科技潮流的把握,以及由此衍生的市场控制力和未来的盈利能力。
王传福以电动车名闻全球,但是他并没有把宝全部押在电动车上。关于他对技术发展潮流洞察力的最新案例是比亚迪即将推出平板电脑。2010年以来,苹果公司的平板电脑iPad被热捧,上市仅两个月其销量就突破200万台。平板电脑的市场化之路似乎已经平坦了。随后王传福也决定追赶这股潮流,决定在2011年一季度推出比亚迪的平板电脑。早在2007年比亚迪就开始进行IT业布局,一方面从事个人电脑代工,另一方面收购宁波中纬,在微电子技术上做了很多积累。比亚迪在这个时机推出平板电脑生产,一方面避免了台式机利润微薄的红海,另一方面迅速进入苹果公司刚刚开创的蓝海。如果不出意料,比亚迪推出的平板电脑将会大获成功。
以上这些例证,有的属于创新,有的属于跟风。这些战略决策对比亚迪的发展都异常重要,生动地体现出一个科技企业在科技变革的关头如何把准方向。正是这种对科技大势的把握,让王传福成为中国新一代企业家中的领军人物!
垂直整合与模式复制
在科技企业发展中,光有创新,而没有良好的企业管理是行不通的。对比亚迪尤其如此。比亚迪一开始是做二次充电电池,在王传福的带领下,比亚迪在电池业迅速崛起,这成了比亚迪的一项宝贵的经验。比亚迪后来在IT业和汽车业都在大量复制电池业的成功经验,这在比亚迪被称为“制造业基因”。
例如比亚迪虽然是靠“新能源汽车”的概念在资本市场被追捧,但目前比亚迪最让人服气的地方是它能够在汽车市场异军突起。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比亚迪汽车销量达45万台,增长170%。其中,F3销售29万台。F0、G3等车型也都进入“月销万辆俱乐部”。这些数据说明,比亚迪已经是国产汽车的佼佼者。
那么中国进入造车领域的企业很多,为什么比亚迪能够成功?为何王传福一个汽车外行,却能在短短几年内,让比亚迪成为中国自主品牌汽车的新锐?比亚迪靠的是成本优势与性价比!而其前提就是王传福过人的管理才华。
早期比亚迪根本买不起日本的电池生产线。为了节约成本,王传福琢磨出一种工艺创新。他采用了一种与机器人作业完全相反的生产方式,把电池生产工序分解为一个一个可以人工操作的步骤,然后再用一种特制的夹具,消除人工作业造成的误差。这样既解决了电池生产线成本高昂的问题,又利用了中国人力资源成本低廉的优势,比亚迪生产的电池总体成本比日本对手低了40%。这对市场竞争而言无疑是巨大的优势。
进入汽车制造业后,这种“机器+人”的生产模式被广泛复制,比亚迪汽车的各工序大部分由人工完成。其实一开始王传福打起造车的主意,就是因为到日本参观汽车模具厂,他发现模具生产完全依靠人工,同时模具在汽车成本中大约占1/3。当时他就想,如果由中国工人来做,其成本将会大大降低。后来比亚迪收购了北京的一家模具厂,自己来制造模具,结果发现,一吨模具,在日本要8万元,在中国仅需要2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