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信非诚 大诚是道
作为较早提出品牌化发展的徐少东,许多作品在制作上均是限量生产,50件、100件、500件……其中,他有一款作品“小梅瓶”创作于2004年,结合高温红釉工艺烧制,全球限量200件。2006年3月,该款产品已销售199件,仅剩的一件存放于公司陶瓷文化展示厅,有人欲以20万元收购进而收藏,被婉言谢绝,而生产此作品的模具也已于2006年销毁。
到了2009年11月26日,四川省德阳市一名叫钱剑伦的收藏人士向徐少东询问是否能帮他修复瓶颈破损的“小梅瓶”。原来,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钱剑伦的家也被震得一片狼藉,所有的东西全部倒塌,其收藏的“小梅瓶”已被震坏,瓶颈被震掉一块。
此时,徐少东陷入两难。陶瓷破损后不可能修复,除非重新烧制一件。“可限量200件就是200件,不能有第201件,这是诚信规范的铁纪律,谁也不能打破。而如果不重新烧制,又觉得很愧对灾区人民。”徐少东一时难以抉择。他向公司管理人员征求意见,现场一片沉默。最终在冰冷的商业规则和火热的同胞情之间,徐少东选择了后者。
“既然大家不提议,那我就提一下,让我们研究所的工作人员根据展厅里存放的产品,仿样按尺寸比例打一副模具,重新烧制一件!另外,办公室人员也要尽快地联系到可能联系到的收藏此款产品的人士,向他们表示歉意,要对外宣布现已有201件,其中一件为特别纪念品并说明去处。”
徐少东说,这样做,表面上是我没守诚信,但钱剑伦先生在那样的一个大灾难之后,依然对生活、对艺术有一种执着的热爱,这不能不令人为之所动,如果现在还固守着某个“诚信”而放弃美好的情感和道义,这是捡“小信”而又失“大诚”。
泉商印象
狂热的门外汉
穿着简朴、年近不惑的徐少东,有着浓重的闽南口音和质朴的好脾气,说话滔滔不绝,吃饭大快朵颐,高兴时痛快地大笑,黯然时也毫不掩饰。这位制瓷大师出生在中国三大瓷都之一的泉州德化县,母亲是农村一个做陶瓷调羹的工匠,打从他还在娘胎里,每天听到的“音乐”就是瓷器碰撞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声音。
他曾解释说:“自己无畏是因为无知,完全是被逼出来的。”与许多有着深厚陶瓷知识和精湛技术的巨头相比,当时对烧制红釉瓷一无所知的徐少东,无异于“菜鸟”一只。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半壶水响叮当”的门外汉,却研发出被誉为“千窑一宝”的高温红釉瓷。
他这样评价自己:“徐少东这人其实很一般,有的只是一股狂热。”他对自己的要求又格外严格:“我是很喜欢挑战的人,只要有1%的成功率,都可以尝试去做。”
而在他的“狂热”之下,蕴含着一股出世的气质。虽身为陶瓷企业的掌门人,徐少东却不像一个纯粹的商人,他平时主要负责产品制作和新品研发,没有特殊的原因,基本上都呆在德化的工厂里。即便生意在全国越做越红,陆续在10多个省市开设了连锁直营店,他也都放心地将经营的事情交给其他股东,自己则闭门不出,潜心研究红瓷的新花样。
这个自称“狂热”的汉子其实也是个性情中人。他有一句口头禅:“既然大家都是朋友……”就算是第一次接触,徐少东身上这种典型闽南人的义气也让人与之立刻熟识起来。他常说自己不太善于交际,性子又直,所以在交朋友这件事情上,只有50%的人能成真朋友,当然也有50%的机会遇到小人,栽跟头。但是也正因为这样,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最后都会遇到贵人,助他渡过难关。
在徐少东眼里,妻子就是生命中最重要的贵人。当他一说到这个与自己同甘共苦多年的女人,神情都格外温柔。“她是湖北人,是我在武汉摆地摊的时候认识的,然后就一个人跟着我回到德化。本来应该让她过上更好的生活,却苦了这么多年,我欠她许多。”在苦苦研制烧红瓷的那些年,妻子也一直默默陪在左右,甚至在冬天,家里穷得只剩下一床棉被的时候,就两个人各分半床盖,挤着取暖。
如今,夫妻俩膝下已有一对儿女,徐少东除了每天8个小时打理公司,其余时间几乎都在家陪妻子和孩子。“对我来说,钱是赚不完的,现在就是要让家里人生活稳定、康乐。让孩子受好的教育,身边的人开心才最重要。”
而徐少东的重情还不止体现在对朋友和亲人身上。前两年,河南嵩山少林寺联合海内外107位高僧共同为12尊佛像开光义拍,将所得善款捐助给少林寺慈幼院的孤儿们兴建一座图书馆。这些佛像正是由徐少东亲手烧制完成的作品。据悉,12尊佛像中渡海观音和渡海达摩各一尊,还包括10尊少林寺五方佛。徐少东说,佛像背后都有屏扇,每尊样子不同,前后耗费了一个月的时间,烧制了将近100尊才成功挑出10尊送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