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塑“桃园三结义”是民国三十一年(1942)祖庙修缮时,由佛山著名灰塑艺人布根泉制作。作品为多层式立体雕,表现的是刘、关、张三人于桃园结拜时焚香拜祭后举杯畅饮的情景,刘备居中,关羽居左,张飞居右,两仆童侍奉在后,背景装饰有美艳的桃花,苍郁的古柏。刘备仁慈宽厚、关羽忠义仁勇、张飞骁勇善战的人物个性特征都刻画得淋漓尽致,栩栩如生。所敷色彩搭配和谐,具有独特的装饰效果。
“公园春晓”追忆佛山“龙须沟”

灰塑“公园春晓” 。 (甘建华摄)
“公园春晓”灰塑位于祖庙的西侧外围墙上,是1956年佛山灰塑艺人布志军的作品。
作品里描绘的是祖庙及周围的景色,上面不仅画有“灵应”牌坊,“灵应祠”内的“文魁阁”,还有“仁寿寺”内的“如意塔”、“龙须沟”上的“金水桥”等具有代表性的佛山历史文化古迹。这些景色加起来就是作者心目中的佛山历史文化之“春”。
这里所说的“龙须沟”并不是老舍笔下的北京“龙须沟”,而是祖庙路的前身,其景致也不如灰塑作品上那般优美。
60年前的祖庙路还是一条水沟,当时的佛山城市与农村的界限就是祖庙门前的这条水沟。不过,解放前连年战争,这条被称为“龙须沟”的河涌一直没人管,居民的生活污水都排到里面去,到了上世纪50年代,就成了臭水沟。
1958年,人们开始整治这条奇臭无比的“龙须沟”,砌了石岸,种了垂柳。后来,华侨大厦1962年落成,狭窄的石板路令这座佛山当时最高的建筑物处境相当尴尬。1976年,祖庙路扩宽设计为双向四车道,全长1350米,铺设沥青路面。从此,“龙须沟”实现华丽转身,成为宽敞的道路。
书圣戏鹅展现率真个性

灰塑“羲之戏鹅” 。 ( 甘建华摄)
这幅灰塑作品,建于祖庙西侧外围墙上,同样为佛山灰塑世家布氏传人布辉于1956年所作,作品人物造型生动,个性突出,讲述的是书圣王羲之的故事。
东晋时期,由于王羲之特别勤奋用功,洗笔砚时的屋前池水都已经变黑了。为了掌握运笔的技巧,提高技艺,王羲之经常观察鹅的戏水动作来寻求创作灵感,因而以鹅为伴,成了好“朋友”。一日,王羲之听说有道士养了一群鹅,便去观看,发现非常可爱,便想高价买回来。道士说,你写一部《道德经》给我,我就把鹅送给你。羲之欣然答应,高高兴兴带着鹅回家去了。
王羲之后来成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羲之戏鹅”中他活泼顽皮的性格,以及率真的个性,对他以后的书法造诣或多或少都有影响。
观棋入迷以致“柯烂忘归”

灰塑“仙人弈棋” 。(甘建华摄)
这幅灰塑作品,建于祖庙西侧外围墙上,为佛山灰塑世家布氏传人布辉于1956年所作。故事出自成语“柯烂忘归”。相传西晋时,有一个樵夫名叫王质,每日上山砍柴。一天,他在松林深处看见两位老人在下棋,便放下斧头,观看起来,甚至忘记了饥饿和回家。许久之后,老人才下完棋。其中一位说道,“山中方七日,时间数千年”,你赶快回去吧。王质听后,准备取斧下山,没有想到柯木作的斧柄已经腐烂,铁斧也已经变得锈迹斑斑。
转眼间,两位老人不见了踪影,王质才知道遇到了神仙。而等他回到山村,整个村子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认识别人,别人也不认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