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资本的本性,越不“合理”越有“利”,可以出奇制胜。但是这绝非幸灾乐祸,更非迎合其中不正常、不合理的价值观念。比如广播电台在“堵车”中重现生机,主要是通过提供交通服务信息,来疏导、避免和解决“堵车”现象的发生,而不是使“堵车”雪上加霜。也就是说,按照主流价值观的要求,管理者发现一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应当设法解决或部分解决它,而不是相反,这才是具有商业眼光的表现。同样的道理,有人“喜欢大车型,只要客户有钱买那么沃尔沃就应该造”,这似乎没有错,但是当这种诉求按照环保的价值观衡量属不合理时,管理者就不应该去迎合。否则,就与发国难财、提供洗钱服务没有本质的区别。
这就要求管理者在选择商机时,必须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绝不能在逐利时背离主流价值观。这种对社会责任的担当也应当表现为一种职业素养:即在管理中决不能利用自己的强势强词夺理,以为谁来管谁就有理;同时在管理中不能只讲资本的理,试图用资本的逐利性超越合理与不合理的理念界限,在其中和稀泥;更不能通过管理的包装,将不合理的东西变成合理的商品。那在表面上是为了克服一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而提供商品和服务,实际上形成了另一种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让社会付出更大的成本,就违背了管理者的职业道德。比如在互联网上用恶意插件推广“流氓”软件,借机发财,那显然不光彩,甚至是犯罪。
当然,这并非要求管理者对不合理的生活现象置之不顾,而是说在其中应当兼顾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这无疑考验着管理者还原正常生活方式的能力,但这不是对管理者的额外要求,而是更好地履行管理职责的应有之意。成功的企业家告诉我们,小胜靠谋,大胜靠德。这句话对做人有效,对搞管理也同样有效。悖离道德常理的管理,往往是一种低水平的管理,不具有可持续性。不断追逐种种不合理商机的背后,往往是企业战略的缺失,注定长不大。11月初在上海的一个论坛上,一位从事云计算的“海归”感叹于“我们做什么事情老是想走歪门邪道”,认为这将窒息真正的创新精神。的确,在钻空子以营利的日子中生活久了,往往不能自拔,很难培养核心竞争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无理必然带来无“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