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是我国四大陶瓷产区之一,也是国内最大的外墙砖生产基地。近年来,福建陶瓷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产业层次总体偏低的现状并没有得到根本改观。随着出口退税政策调整、人民币升值和燃料成本上涨,福建陶瓷业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当前,如何继续通过科技创新,调整策略,实现产业优化升级,是福建陶瓷产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的关键。记者就此类问题对福建当地的陶企及有关人员进行了采访。
产业发展弊端凸显
目前,福建已成为全国建筑陶瓷生产大省。已初步形成了泉州建筑陶瓷产业集群、闽清建筑陶瓷产业集群和德化日用工艺陶瓷产业集群。尽管福建省陶瓷产业集群初现,势头良好,但企业创新能力不强、低端产品扎堆、市场风险承受能力弱、同质化竞争严重、区域品牌不强等问题凸显,亟待改变。记者就福建产区已出现的一些问题向有关人士做了了解,可以总结为以下五点。
首先,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据了解,福建陶业低档产品比重偏大,部分优质、高档产品结构性短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建筑陶瓷产品比重偏小。由于利润薄,许多企业对价格的变化非常敏感,其市场风险承受能力较弱。
其次,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现象突出。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福建外墙砖占全国总量的70%以上,这是福建建陶业引以为傲的成绩。但外墙砖目前的市场竞争却已“白热化”,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同行间的恶性竞争愈演愈烈。
第三,陶瓷企业的规模集中度不高、品牌实力不强。可以看到,与国内其他陶瓷产区尤其是广东、上海相比,福建陶瓷企业的规模集中度不高、品牌实力差距较大,至今还没有一家企业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
第四,节能减排压力依然严峻。福建当地的某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福建部分建筑陶瓷企业对资源、能源的消耗较大,粉尘、废水排放尚不达标。据了解,许多晋江、德化、闽清陶瓷企业都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技术改造,但节能减排依旧是陶瓷企业当前的重点工作。当前需通过技术改造,一方面降低企业资源、能源投入,提高燃料利用率,另一方面回收废弃资源循环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环境成本。
第五,资源优势逐渐弱化。记者了解到,凭借当地资源优势发展起来的闽清陶瓷产业,目前正面临着粘土资源短缺的困境。与闽清相似的是,德化随着陶瓷业的迅速发展,本地瓷土已无法满足企业生产所需,大量优质瓷土从龙岩、江西等地采购,进一步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当前开发粘土替代资源已迫在眉睫。
此外,福建陶瓷行业还存在着新产品储备少、产品更新慢、高技术人才紧缺、企业用工紧张、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企业内部管理落后、面临新兴陶瓷产区竞争等一系列问题。
调整转型刻不容缓
作为老牌产区,福建陶瓷产区拥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不少福建陶瓷企业的管理人员已经有很长时间的从业经验,阅历丰富,从事时间较长,不可谓不资深。但当中的漏洞也不少,许多事情都由老板亲力亲为,一旦老板精力不足或者企业发展壮大,容易力不从心。据了解,近年来,随着第一代企业家年龄日益增加,为了解决领导层结构可能出现的管理老化问题,第二代企业家逐渐登上舞台,接管部分工作,施展各自的才华。
另外,设备陈旧的问题也不容忽视。福建陶瓷企业需及时改造、更新设备,提升产品竞争力,并吸引外地生产、营销等多方面的优秀人才进驻,打造优秀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