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化创意产业基地月季窑创作中心,韩国女陶瓷家现场体验德化制瓷文化。黄鹏辉/摄
儒苑礼品有限公司是德化唯一一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近年来通过不断进行产品升级,逐渐建立起自身优势。图为儒苑公司新产品展示一角。张晴雯/摄
核心提示:
这里,是闻名天下的中国四大瓷都之一;这里,有着全球最优质的高岭土;这里,是中国最大的日用陶瓷生产基地……
山区县德化,依托当地的资源禀赋、企业家的拼搏力、政府的有效引导,崛起一个年产值近百亿元的陶瓷产业。无论从地方财政还是从“民富”看,陶瓷业都是当地无可争辩的支柱。
然而,对于这一行业来说,刚刚闯过国际金融危机,随之而来又面临一场全面要素涨价大考。陶瓷业,这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如今也走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开始转暖的春日里,记者深入瓷都德化,透过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儒苑公司的艰难转型之路,希冀以点及面、以一及十,在深味陶瓷产业当下发展阵痛的同时,试图探寻其突围之道。
“泥巴换美金”时代终结
“大姐,您做的是哪一道工序?动作好快。”
“这是上釉。我们做技术活,不快不行。”
“哦,你们一个月能领多少钱?”
“工资一年比一年高,现在一般都有两三千元。”
……
在德化儒苑礼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47岁的技术工李霞莲一边娴熟地给陶瓷坯体上釉,一边跟记者聊起来。
简单的对话背后,是春节后劳动力价格的普涨。
儒苑公司总经理徐添福告诉记者,对于公司大多数工人而言,今年工价普遍在去年的基础上提升了20%到30%,“其他厂都在给员工提薪,我们不跟进的话,员工就会流失。”
员工工资连年普涨,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我们1000多人的厂,目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之比已从前几年的25%左右提升到现在的40%,考验很大啊。”
让徐添福更为苦恼的是,进入2011年以来,人民币币值迭创新高,瓷土价格持续走高、出口退税率下降等其他问题也接踵而至。
徐添福向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单说陶瓷品出口退税这一块,税率从13%降到8%对企业影响巨大,如果按照一年出口3600多万美元来算,那么一年利润会减少1000多万元人民币。
多重要素重压下的德化陶瓷企业,徐添福坦言“目前利润薄如刀片”。
更为严峻的是,一方面各类要素成本大幅上涨,另一方面是陶瓷业产能总体过剩,蔓延全行业的杀价潮目前还没有休止的迹象。“我们提价空间很有限,通常只能化解50%左右的成本。”徐添福对此很无奈。
谈及儒苑公司当下的发展困境,这让徐添福想起了前些年的好光景,“那时工人工价低,瓷土价平稳,每年只要到广交会上拿回订单,组织生产,利润率有时候高达50%以上,那时陶瓷业流传着‘泥巴换美金’的说法。”
创办于1993年的儒苑公司,享受了10多年这样的“好日子”。如今,好景不再。
而对于整个德化陶瓷产业而言,“泥巴换美金”的时代正全面走向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