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永德信陶瓷有限公司工人在从事生产
“到时候,炼泥、切土、滚压、修坯、上釉,将全部由机器完成,同样的产能,我们可以节省60%到70%的工人。”日前,在凤凰山工业区,坤恒工艺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柯国镇指着正在调试中的生产线向记者介绍道。
据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的数字显示,今年我县企业缺工数量约6千人左右,而缺工行业主要分布在陶瓷企业。缺工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县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于是,应对用工难,我县不少陶瓷企业想方设法进行产业升级,加快改造生产线,通过提高自动化程度和技术改造,尝试以“机器代替人”“一次性烧成”减少工序等模式降低对劳动力的依赖,破解企业“用工难”困局。

机器代替人
减少劳动力依赖
面对今年不容乐观的招工情况,坤恒工艺品有限公司并没有一味地四处去招工,而是加紧对去年10月从日本引进的两条全自动生产线进行调试。
记者了解到,这两条全自动生产线价钱不菲。但是柯国镇却认为,尽管设备投入资金巨大,但是因为近几年遭遇了“用工难”,公司眼睁睁看着有市场却没有产品,与其因“用工难”造成企业生产困难,不如主动逼着自己投入资金进行技术升级。“今年6、7月份还将再引进3条生产线。” 柯国镇说。
近年来,我县不少企业对招工难都有切身经历,于是特别注重对生产线的技术升级改造。宏远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曾成志告诉记者,目前,公司去年引进的2条全自动生产线也是在满负荷地运行着,一条线就可节省一半的工人。他说,“用自动化生产设备替代人工操作,不仅缓解了用工难,还提升了企业的生产效率、降低了能耗。”
相比中小企业,在我县,大型企业同样有着紧迫感。近年来,协发光洋陶器有限公司便一直致力于投入巨资进行生产设备、技术的改造,全套引进日本全自动日用瓷生产线,年生产能力为1200万件,年产值超过3500万元。
对此,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认为, 改善我县“用工难”的核心在企业,企业解决“用工难”问题的根本出路是增强创新能力,完成产业升级。因此,在面临着招工难的情况下,企业被“逼”或主动进行技术升级,有利于我县企业整体技术能力和竞争力的自觉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