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小老鼠掉进一个装满鲜奶油的桶中。第一只老鼠很快放弃,于是被淹死了;第二只老鼠,不肯放弃,他死命挣扎,最后把鲜奶油搅拌成了奶酪,最后爬了出来。各位,我就是第二只老鼠。(引自影片《猫鼠游戏》中男主角的台词)
80年代中后期及90年代初期出生的人已经逐渐成为许多企业,公司的多数劳动力了。企业的中层管理的许多管理精力和时间越来越多地耗费在80后的一代人身上了。鼠,又能给我们什么启发呢?
一直以来,在教育界存在着一个说法,那就是孩子的学习,以及各种行为表现的进步与他们所处环境中的紧张,压力有关系。学习这个活动是大脑中一个区域的细胞主宰的,而记忆以及将来相关习得内容的运用和熟练程度却属于另外一个区域主宰。这两个区域能否通过活跃的脑细胞建立稳固的联系,通畅的电流和信息交换频率是决定一个人未来取得成就的关键部分。以往教育界是依靠大量的重复,练习来试图建立这个通道的。虽然一个班的学生得到的是同样的练习次数,同样的重复内容,一两年过去,同一班的学生就会表现出差异较大的程度,还有什么其它的因素影响这个通路的建立吗?这个建立模式真的存在吗?
哈佛的白鼠大脑区域通路建立与学习,行为关系的研究给出了实证的答案。他们找到了区域间脑细胞形成的通路,而且找到了更加有效地促成通路形成的因素,那就是环境中适当的压力,威胁,或者恐惧和担忧。
他们的试验是这么做的。A,B两个对比试验组。每个试验组中都有五个小白鼠,且有两个踏板,一个粗一个细,只有细的踏板在小白鼠压下后会给出食物。A组:只要小白鼠哪怕是无意中踏了细的踏板,就会出食物,因此,这个组的小白鼠很快就发现细的踏板可以出食物,于是就不理睬粗的踏板了。B组:如果没有压下粗的踏板,那么压细的踏板不仅没有食物,而且还会被电流击中,那是非常难受的感觉,不过不至于形成身体的伤害。这些研究者最初对B组设计的是,粗的踏板要被压下五次,那么,压细的踏板就可以得到食物了。结果发现,五只小白鼠中会有两只或者三只,各自在不超过三次被电流击中后,其它的同伴立刻就找到了关键的要点,就是压下粗踏板的次数要足够多,不超过十次,他们居然可以不再浪费次数,踏五次粗踏板,然后回来压细踏板。此时,研究者增加了粗踏板的次数,提高到十次后,惊讶的事情发生了,一只压了五次后,回来压细踏板被电流击中,随后,第二只立刻在粗踏板上压了十次以上,而且找到十次这个数字的速度更快。同样的一周试验过去后,第二周,研究者对A组进行了修改,如果粗踏板没有被踏下五次,那么细踏板就不给食物,结果发现,小白鼠去尝试粗踏板,发现也没有食物,就非常慌张,而且,等了很长的时间,已经感受到严重的饥饿时,才会失去控制地在每一个踏板上压无数次,终于细踏板出食物了。但是,这个组找到五次粗踏板,然后细踏板出食物的时间是B组同样结果时间的14倍。更加惊讶的事情是第三周,研究者决定增加对A组小白鼠的惩罚,就是如果粗踏板没有压下五次,细踏板就给电流,让人无法设想的是,小白鼠居然彻底放弃了尝试,直到出现饿的已经无力行走,都还是没有找到得到食物的规律。
这个试验重复了将近1000次。在不同的阶段对小白鼠的大脑进行了解剖,发现了如下的结论:
1、如果在开始没有创造学习的内容,那么,学习区域是空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