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率团考察佛山陶瓷产业转型 佛成立首个陶瓷学院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率团密集调研珠三角各市产业升级工作,对珠三角地区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推进“三促进一保持”和“双转移”等各项工作进行检查指导。5月19日上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广东省委副书记、省长黄华华及省、市各级领导一行,在佛山市委书记陈云贤等的陪同下,来到中国陶瓷总部基地实地考察佛山陶瓷产业转型。在总部经济建设成果展览厅,汪洋听取了相关负责人工作汇报,对佛山陶瓷产业转移、结构调整、环保建设、经济转型和陶瓷总部建设取得的成果给予了充分肯定,对由世界工厂到全球总部的华丽蜕变给予赞扬。

广东省委书记汪洋、省长黄华华等细致观摩嘉俊陶瓷皇室御品“酒黄宝石”(谭瑞源 摄)
产业转型的蝶变攻略
汪洋主政广东省之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尤其对产业转型给予更多关注和指示。2009年4月,汪洋密集调研珠三角产业之后提出,两年后要再看看珠三角各市的变化,检查产业转型升级的成果。这两年,广东省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以危机促转机,将金融危机引发的经济困局转化为经济转型升级的机遇,率先喊出“不救落后的生产力”的口号,实行“腾笼换鸟”、“扩笼放鸟”的经济政策,其核心放在将“广东制造”改为“广东创造”。
作为广东第三大城市和重要的制造业基地的佛山,制造业30个行业中,有22个行业总产值占全国1%以上,其中6个行业占5%以上,陶瓷、家电、专业机械、铝型材、小五金等在全国占有显著市场份额,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工厂”。然而,佛山高速发展了30年,在经济总量年均增速超过17%的同时,环境承载力业已到了极限,在环保、土地、产业升级的三重压力之下,被迫站到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前沿。全球经济格局正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这种背景下,作为支柱产业的陶瓷产业,迎来一场“未有之变局”。陶瓷产业“低价工业化”传统发展模式受到严峻挑战,“大而不强、快而不优”的发展现状亟待改变。
金融危机让广东高层看到了潜在危机。2008年6月,汪洋来佛山调研时指出,必须积极探索科学发展的新模式,实现“两转型一再造”,即着力推进产业发展转型、着力推进城市发展转型、着力推进环境再造。并强调,佛山要“拿出壮士断腕的气概”,加大力度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力争在三到五年内实现产业结构明显优化,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发展方式明显转变。
佛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关于陶瓷产业调整提升工作的目标、具体政策和实施步骤,开始着手对陶瓷产业进行全面调整和升级。根据全市五区陶瓷企业的不同情况,佛山市以节能减排为切入口,实行分类指导,提出“扶持壮大一批,改造提升一批,转移淘汰一批”。按照要求,不能达到环境目标的企业都必须在限期内转移。因此,佛山全80%—90%的陶瓷企业都需要外迁。
无论是上一任的佛山市领导林元和,还是本届市领导陈云贤和李贻伟,他们一直都在强调,“我们赶走的不是企业,而是污染”。做大做强佛山陶瓷产业,让世界认识中国陶瓷,认识中国制造,是历届政府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