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德化县烧制陶瓷的窑火几乎遍及境内所有乡村。其中泗滨、瑶台、隆泰、丁墘、高阳号称五大窑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浔中、三班、霞碧、盖德、雷峰、南埕、水口、佛岭、赤水、美湖、大铭、双翰、上涌、葛坑、溪阳等地先后创办陶瓷厂。
20世纪80年代后,德化陶瓷业呈规模化、专业化趋势,并逐渐向城关及周边乡镇集中。至2001年,龙浔镇形成宝美、丁增、丁溪村规模化陶瓷产区,全镇陶瓷总产值23.86亿元,其中宝美村14.4亿元;浔中镇也形成浔中村规模化陶瓷产区,并开发土坂、世科、乐陶工业区,全镇陶瓷企业总产值7.68亿元,其中浔中村4.1亿元;三班镇陶瓷业也迅速发展,总产值5.9亿元,其中泗滨村1.8亿元。陶瓷生产历史悠久又具特色的有泗滨、宝美、乐陶、后所、浔中、丁墘等6个村。
泗滨村
一、沿革
泗滨村是德化县陶瓷业有文字记载较早的地方。《龙浔泗滨颜氏族谱》载:“唐国子博士颜化綵,讳纹,生唐咸通五年(864年),卒后唐长兴四年(933年),著《陶业法》,绘《梅岭图》,俾后人谋建其所传习工艺。”
唐代,泗滨多姓居住,并烧制陶瓷。颜芳第七子颜仁郁“东家西家地碓声”的诗句,就是描写当时加工瓷土的场面。
唐至叫初,泗滨村民沿上寮、尾林、大垅口、内坂一带依溪建碓,加工淘澄瓷泥,依山建窑烧瓷,一直延续到明景泰、天顺年间(1450~1464年),才由颜芳16世孙颜俊高(1425~1485年)带族人依先祖颜化綵所绘《梅岭图》开发梅岭窑场(俗称南岭窑),后窑火通红500余年。1954年,成立三班第一瓷器生产供销合作社,1956年,改名三班瓷器生产合作社,窑场均在南岭。1961年,成立三班人民公社,瓷器生产合作社归属为三班公社企业,改名为三班公社瓷厂。同年,还创办泗滨瓷厂。1964年,除南岭窑场仍继续生产外,还先后在泗滨枫格建3座龙窑。1970年,批判“重瓷轻农”,瓷业被迫停产。1972年,恢复陶瓷生产,因南岭窑已废,三班公社瓷厂迁址泗滨枫格,至1998年10月改制。
1982年,颜团成等创办紫砂生产企业,1988年成立紫砂行业协会,有67户参加;1993年又兴办红陶生产企业,个体、股份、联合等经营形式并驾齐驱。
二、窑场
泗滨古代窑场均沿上寮溪两岸而建,已发现的有大垄口窑甲址、乙址和尾林窑甲址等宋元古窑址。
至明景泰、天顺间,颜俊高领族民依先祖流传的《梅岭图》兴建梅岭窑场,位于泗滨村北侧,坐北朝南,约有数百亩,依山傍水,远离民居,利于设碓加工瓷土,淘澄瓷泥,又利于依坡建窑烧成,是辟建规模窖场理想之地。水碓沿溪而建,窑炉工棚依山而筑,从近地的白泥岐采掘瓷土,建有瓷土加工、制坯成型,入窑烧成、彩画烤花到仓储发运等成套设施。清康熙、乾隆年间,有工场作坊100多间、龙窑30多座烧制陶瓷。新中国成立后仍有24座龙窑正常生产,主要产品为碗碟等日用瓷,生产工人多数为泗滨村民,规模位居全县前列。
改革开放以后,泗滨瓷民抓住时机,发挥其技术优势,纷纷开办陶瓷企业。至2001年底,较大规模的企业有新盛瓷厂、新裕瓷厂、康盛陶瓷厂、宏发瓷厂、永顺瓷厂、三星瓷厂等,还有多家紫砂、红壤陶作坊。颜清冷、颜锦杰、颜长硕、颜俊卿、颜钦辉、颜志达、颜宝敬、颜发钧等到德化城区创办陶瓷公司或陶瓷配套企业。泗滨村民在本村内和县内兴办的大小规模陶瓷企业达160多家,其中三班瓷厂于1998年10月改制后,由颜真革等4人集资购买,更名为福建省德化真泰尔陶瓷有限公司。
三、产品
朱元明时代,泗滨以生产白瓷为主,部分白瓷以彩画装饰。清代生产青花瓷,产品多为碗、杯、盘、壶等日用瓷。颜英专精心研究,将粗陶加工为釉陶,白瓷加工为彩瓷,大大提高产品价值。颜明远善于制作陶瓷,专门研究绘画,诗、画、草、篆名噪一时。并向他人传授彩画和装饰设计技术。陶瓷产品呈现较高的艺术水平。经营家颜嘉猷等在泉州经商时,利用蔡牵船队,多次满载瓷器,扬帆出海,销售香港、台湾,直至安南等地。
长期以来,泗滨以烧制碗、碟和茶具、酒具等日用瓷为主。1987年,生产日用瓷1554.3万件,其中出口瓷316.3万件,远销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伊拉克等国家。画面有山水、花鸟、竹梅、兰菊等,配金线、锦边,有手工彩画,也有贴花纸、橡皮刮花贴花、喷花加手画、印花加手画和高压喷漆等工艺。
紫砂产品主要有各式茶壶、茶杯、茶盘、小动物、小人物等日用瓷、玩具和小摆设品。康盛陶瓷厂于2001年成功烧制日本来样的紫砂酒瓮。
红陶产品低温烧成,废弃后易风化。为环保陶,一次素烧,外施各色水泥漆料。产品有烛台类、风灯类、花科类、动物类、人物类以及供西洋圣诞节、情人节等点烛、摆设果品及场所装饰之用,大多为一次性用品,销量大,市场广。红陶产晶生产是泗滨及邻村新兴的陶类产业,原生产紫砂的作坊、厂家多数转向生产红陶。
2000年后,泗滨村的陶瓷厂家成功研制高白餐具、高白自动关闭茶具、高压注浆汤匙和瓷箫等名优产品。
真泰尔陶瓷公司生产有高档中西式系列日用瓷、系列日本料理餐具等。
四、从业人员
唐代,河南颜芳(787~860年)至泗滨,被金员外聘为西宾(为期3年),后卜居泗滨,其后代以烧制陶瓷为业。明代,开发梅岭窑场,“千余丁仰给裕卡斯”,颜氏族人靠梅岭窑场制陶瓷为生。清康熙、乾隆年间,有30多座龙窑烧瓷,从业人员达1000多人,除老人小孩外,所有劳力几乎全部进入梅岭窑场制瓷。1952年,县工商科从梅岭窑场挑选颜清凤等30多名熟练瓷工为德化瓷厂工人。1953年,县供销合作总社组织以颜心镭、颜春信为组长的两个瓷器生产互助组,共40多瓷户参加。1954年下半年,实行手工业合作化,南岭窑场组建三班第一瓷器生产供销合作社,两个瓷器生产互助组同时并人,参加者178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2%。
1956年,瓷业社改名“三班瓷器生产合作社”,属县手工业联合社管理。瓷业社员426人,连同家属计900余人。
1970年,南岭窑停产,红旗瓷厂接收颜启浪等泗滨瓷工21人。1972年下半年,三班瓷厂恢复生产,定员300人,其中泗滨大队240人,其他大队60人。1977年泗滨大队于南岭复办泗滨瓷厂,从业人数250人,另受聘外地30多人。1987年,全村有国营、集体瓷厂职工达700余人。至2001年全村从事瓷业人数达1000多人,全村80%以上的成年人从业陶瓷。
五、居民生活
泗滨颜氏族人历代靠瓷业为生,靠瓷业发家致富。清康熙年间有颜佐,自幼业瓷,经销致富,广置田业,建官坝土堡1座,以及潭头桥、塔岭雨亭、石塔等。其子颜诏亦业瓷致富,于上寮建双美堂。乾隆、嘉庆年间,颜明远业瓷善画,建“明远斋”,遗香后人。颜嘉猷,贸易陶瓷,一跃成为巨富,建华丽楼阁亭台。县官见之叹口:“宁做颜君,不坐县堂。”道光年间有颜桂堂,业瓷致富,建梅岭窑石桥,便利窑工来往,又建梅岭楼,供窑工休息。同治年间有颜晴川,恩榜出身,中年营瓷,获利颇厚。宣统初年,创办兴文小学,自任校长,课读学子。光绪年间,有颜孝洙,经营彩瓷。民国9年(1920年),于德新街办“益源”瓷彩铺。抗日战争胜利后,鼎建“洙楼”(于1954年转让给三班第一瓷器生产供销合作社为社址),修建泗滨小学校舍,并于通往县城的高步岭设奉茶站。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泗滨瓷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兴办各种形式的陶瓷企业。到2001年,全村3300多人,陶瓷总产值1.8亿元,居民生活大为改善,大多数人有电话、电视机,旧瓦屋换上新楼房,摩托车遍及瓷民家庭,有的陶瓷企业家购置了豪华小轿车,村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