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定律,包围定律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论及天下兴亡之道,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臣和小人,虽为人所不齿,但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皇朝的灭亡,国家的劫难,往往与他们有关。
《史记》中有《佞辛传》,《汉书》中有《:)佞传》,《新唐书》及其以后的《宋史》、《元史》《辽史》、《明史》等正史中都有《:)臣传》。:)臣在历史中的地位,史家不敢忽略。
指鹿为马的赵高,口蜜腹剑的李林甫,祸国六贼童贯、高俅、蔡京等,陷害忠良的秦桧,两面三刀的严嵩,无法一一列举。若能把他们聚集拢来,可以排列成大军,浩浩荡荡。只不过,这只大军不能用来上阵杀敌,他们所起的作用,就是包围。
鲁迅先生说,凡是猛人,身边便总有几个包围的人们,围得水泄不透。结果,是使该猛人逐渐变成昏庸,有近乎傀儡的趋势。中国之所以永是走老路,原因即在包围,......。
这就是包围定律。
包围者不仅有:)臣小人,还有女人,像妲己、褒姒、以及文*中的白骨精。虽说女色亡国论是不对的,但坏女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却不容忽视。
将一块磁铁投入沙堆中,磁铁表面便会粘上些许铁屑,磁铁吸引铁屑,是因为存在磁场。
围绕着权力,也有一个看不见的权场。各种意有所图的人都会在权场中向着权力中心作定向移动。于是就有了包围。包围是客观存在的,在我们中国,有权力就一定有包围。
权力越大,包围就越厚。
一个皇帝周围,有三宫六院,无数的宫女(唐朝后宫宫女最多时可达数万人),无数的太监,无数的虎贲勇士,还有皇亲国戚,文臣武将。千军万马,铜墙铁壁,把一个寡人包围在当中。
寡人心里高兴,就要走出去巡视。但即便他真的走到了田间地头,也得不到真实。因为下面的人熟谙蒙骗之术。一切场景都是事先精心安排好的,滴水不漏,皆大欢喜。
鲁迅先生认为,猛人倘能脱离包围,中国就有五成得救。先生因此想作一篇《包围新论》,讲述包围脱离法。然而终于想不出好的方法来。
我那时就很悲观,鲁迅也如范蠡一样,是中国最聪明的人,居然想不出好方法。
后来听说瑞典首相出门不带警卫,上班乘公交车。心想,答案就在这里了,包围是可以打破的呀。
第四定律,敌戒定律
唐代柳宗元有一篇题为敌戒的短文,其思维逻辑与常人常理完全相悖,富含哲理,是一篇奇文,转录如下:
皆知敌之仇,而不知为益之尤;皆知敌之害,而不知为利之大。秦有六国,兢兢以强;六国既除,訑訑乃亡。晋败楚鄢,范文为患;厉之不图,举国造怨。孟孙恶臧,孟死臧恤,药石去矣,吾亡无日。智能知之,犹卒以危,矧今之人,曾不是思。敌存而惧,敌去而舞,废备自盈,祗益为愈。敌存灭祸,敌去召过。有能知此,道大名播。惩病克寿,矜壮死暴;纵欲不戒,匪愚伊耄。我作戒诗,思者无咎。
从来人们都把敌人看作是祸害,无力者避之,有力者根除之。唯独柳公认为,有敌人是好事。
毛泽东对这篇短文推崇备至。
毛泽东一生,空前绝后,以他的眼光,审视历史,何以对这篇短文情有独钟?
古人治国,由大乱到大治。毛泽东治国则反其道而行之。阶级斗争,一抓就灵,一个接一个的运动,把整个中国搞得如火如荼,水深火热。毛泽东的斗争哲学是否与《敌戒》中宣示的哲理有某种契合?
千年大树,其里皆空。我们这个老大帝国,历经几千年,早已完全腐朽了。
比较中国的历史与西方的历史有很大的不同。欧洲大陆,自罗马帝国以后,列国争雄,就像我们的春秋战国时期,国与国之间,总有打不完的战争。一个国家,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必须励精图治。所以,西方文化中的主旋律是竞争。西方的政治、哲学,市场经济,都强调竞争。在他们的电影、游戏中,充斥着激烈的争斗场面。
我国的历史与欧洲完全不同,自秦统一以后的两千年,几乎一直是一国独大的局面,周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实力可以与这个中央帝国度长絜大,比权量力。
没有强大的敌人,失去了外部的压力,内部自然就腐化。未闻边塞号角,但见歌舞升平。自秦以后,皇朝的历史,一代不如一代,整个社会的精神处于退化之中。
正是这种历史环境长期地作用,使中国人鸩於安乐,不思进取,怯懦畏葸,麻木不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