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盈动”钟情“香港电讯”
“盈动”曾公开声明有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宽带营运商,还号称“将传统行业今天的业务转变为明天的业务”。出于“盈动”长期战略,它不能容忍停步不前,这种远景和使命是其对“香港电讯”感兴趣的基础,后者不仅是一个电讯公司,更是突入互联网帝国的一块阵地。李泽楷梦寐以求的就是在亚洲建立这样一个帝国。李泽楷几次提到,人员、宽带的经验和移动电话的营运是“香港电讯”的吸引力所在。
互联网公司还将其它公司看作是赢得客户的途径、基础设施和内容。合并马上可以给“盈动”带来了411,000位客户和宽带基础设施。“香港电讯”在宽带网络上超过10亿港元的投资,为“盈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平台。李泽楷被认为将持有“香港电讯”的宽带网络,它涵括了香港80%以上的家庭和所有的商业区。另外,“香港电讯”可能在“盈动”股东“中国电信”的协助下,在中国大陆建立宽带网络。
协同效果。“盈动”管理层相信,与“香港电讯”的合并将强有力地确立集团的地位并在加强对亚洲客户和业务的广泛影响方面受益。在许多高增长的行业,客户和业务既是先决条件,也是发展壮大所必需的资源。 广泛的影响可过滤成五个潜在的好处:(1)发挥有潜力的资产和人力资本的协同作用;(2) 在亚洲创造一个可供选择的互联网伙伴;(3)加速在服务和内容上上规模;(4)追踪多样化的宽带平台以拉动交易增长;(5)在股东和任职公司之间达成进一步的协同效应。
“盈动”一边计划着发射一颗泛亚卫星、建立有线宽带网络,一边在收集互联网内容并建设着宽带互联网基础设施。如果“盈动”成功地收购“香港电讯”,它将获得香港的宽带接口和无线连接。
利用高估的“通货”。市值对“盈动”等互联网公司至关重要,它们依赖于股票炒作来筹集现金并换取目标公司高价值的股票,从而维持进一步的扩张。2000年初是李泽楷的“盈动通货”被高估的黄金时刻。 利用他的泡沫股份作为购买筹码的一部分,他那时有可能与香港一家大公司进行股份置换。李泽楷甚至想要买进一些商品,然后等到泡沫破灭的时候,一件一件地卖出去换回实实在在的钞票。
为未来加油。李泽楷清楚地表明,“香港电讯”已带来非常稳定的收益。他计划利用这笔巨额的现金投资于未来可能会有高增长的项目。他的两个增长引擎将是:互联网协议骨干公司的宽带接入、宽带内容和应用。然后,他的燃料是电话业务或者固定线路业务。此三项乃“盈动”的核心业务。
“盈动”的管理层,包括袁天凡,明白表示,在“盈动”收购“香港电讯”而成为“蓝筹股”公司之后,对“盈动”来讲,获得信用评级并继而发行债券就容易多了。这或许正与他们的估价相一致:互联网泡沫破灭之后,股票炒作或者股权置换将不切实际,扩张所需的额外基金须经由发行债券或者举债的渠道筹集。
收购大战 : 李泽楷后来居上
2000年2月11日下午,“盈动”暂停股票交易并宣布邀请两家投资银行“Warburg Dillon Read”和“Bank of China International”协助其评估包括对“香港电讯”收购在内的投资选择。第二天“香港电讯”确认“盈动”已与母公司“英国大东电报局”在11日共同讨论了合并事宜,但与“新加坡电讯”的合并谈判继续进行。此时“盈动”仍被看作无法与“新加坡电讯”匹敌,因为后者可能给“英国大东电报局”至少12亿英镑(140亿港元)的现金和合并之后公司25%以上的股份。
“香港电讯”于2000年2月14日恢复股票交易。“盈动”股价继续上涨并宣布其收益可能用作该项合并,第二天,盈动股票成交3.35亿股(每股23.5港元),其价值为 79亿港元。这样,“盈动”手上的现金便提高到可与“新加坡电讯”一比的水平。 2月底,合并谈判到了关键阶段。“盈动”25日股票暂停交易,27日宣布合并方案已提交“英国大东电报局”,28日,“香港电讯”也暂停股票交易并宣布“盈动”与“英国大东电报局”的合并协议可能于48小时内达成。
此时,“新加坡电讯”试图延迟“盈动”与“英国大东电报局”之间的协议,威胁要控告“盈动”首席银行家和顾问“汇丰银行”违背公众利益,并于2月28日宣布,它已赢得默多克的新闻集团10亿美元的投标支持。然而,“新加坡电讯”的所有努力似乎都无效,特别是当“盈动”于次日筹得高达120亿美元(包括随后的修正)的银团一年期过渡性短期贷款(专为合并计划提供财务支持)时。
2月29日,“英国大东电报局”无可撤回地同意接受“盈动”主动提出的股票置换方案,由“盈动”收购“香港电讯”所有发行的股票。“盈动”最终赢得了合并争夺战。
合并前“地雷”显现
早在合并之前,市场便开始担心合并能否成功,因为(1)“盈动”股票的不稳定性;(2)被合并之后巨额的债务和利息负担;(3)协同效应不能发挥。于是“盈动”股票开始从2000年2月28日的25.95港元滑到2000年4月28日的14.5港元。这种情况导致“盈动”提议的合并方案魅力大减。尽管“盈动”已透露,与“英国大东电报局”的协议包括“如果”英国大东电报局“退出,须支付1亿美元的终止费”,但市场仍然谣传合并可能终止。4月底,当市场相信从前已退出竞争的新闻集团和“新加坡电讯”将重新参与竞争时,该担心进一步升级。
纵使“英国大东电报局”不会取消交易,一些媒体还是评论道,“英国大东电报局”可能无权对合并投票,因为它可能被证券及期货委员会(SFC)视为交易关联人。但该委员会在同日迅速作出答复,称不知道有任何事实可以推导出“英国大东电报局”与“盈动”在进行关联交易,以及“英国大东电报局”无资格在“香港电讯”股东会上就合并事项投票。
2000年5月25日,“香港电讯”董事会一致向股东们推荐“盈动”方案,关于合并的综合文件于次日邮递给股东们。该文件重申的方案几乎与原始方案一模一样,除了加上一个“相匹配的混合选择”。“相匹配的混合选择”允许股东选择接受任何比例的新“盈动”股票,从每股旧的“香港电讯”股票兑换0.7116股新“盈动”股票(即综合选择),到1.1股新“盈动”股票(即股票选择)。
如表5所示,“盈动”的股票跌落之后,“香港电讯”的价值实际上贬值了24%到35%.与“香港电讯”2000年5月26日16.8港元的股价相比,其更新后的价值在完全股票置换的方案中损失了大约5%,在综合置换方案中仅仅增值4%.
显然,大多数股东宁愿选择综合置换方案来使合并的回报最大化,但这对于合并后公司的影响和债务负担是一样的。由于“盈动”合并的现金费用已达到极限的113.2亿美元(约880.9亿港元),另一方面,如其他股东选择综合置换,“英国大东电报局”将争取全部的现金。
在此阶段,合并被看作已完成,剩下的议程就只是办手续了,特别是来自新闻集团或“新加坡电讯”的威胁淡化之后。
在2000年7月3日的法庭会议上,人数上占97.36%、代表市值99.9%的“香港电讯”股东出席并投票赞成合并。8月1日,香港特区政府高等法庭批准了“香港电讯”的计划,8月9日,“香港电讯”暂停股票交易。
最后,该项合并于8月17日生效,“香港电讯”成了“盈动”间接全资拥有的下属公司。而“香港电讯”的股票从香港联交所的上市名单中取消,“盈动”的股票代码从“1186”改为幸运的“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