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所有制造企业都在关注着一个扣人心弦的标的——石油的价格,因为它几乎诠释着所有原料的价格走向。
我们从事的冰淇淋行业更是步履艰难,很多原料来自国外,大部分包装耗材来源于石油制品,供货商几天一个报价,这使得我们很多产品的直接利润就减少8%~10%。
我们的主线产品“妙脆”单箱价格20元,企业本埠哈尔滨20.8元,最近几年毛利一直维持在22%左右。但随着产品的原料巧克力、奶粉、奶油、镀铝膜以及管理费用等大幅涨价,使得毛利骤降到14%左右。同时,本产品畅销多年,占企业销售额的49%,如果长时间徘徊于此境遇的话,企业不要说发展,连生存都成问题了。于是一个主线产品“妙脆”的涨价课题摆在我的面前……
参照他山之石,期待可以攻玉
涨价之初,我们参照了很多企业的做法,包括蒙牛、伊利的价格调整的方法,出现的问题,整改的措施等。
我们发现,一些企业涨价之初释放消息,让经销商备货,或是直接促销给其备货,然后调整价格,逐渐让经销商适应;如果遇到一些渠道抵制,再以促销拉动渠道上路。这期间总是伴随着价格体系的混乱,终端零售价格也有波动,甚至出现一些窜货现象。这是直接涨价最常用的模式,也是弊端最多的模式之一。畅销产品采用这种方式的几率多些,因为更换产品包装和规格有可能使消费者混淆产品的VI,甚至等同于假冒产品。在冷饮行业跟随之风旺盛的今天,强势产品的涨价几乎都是直接涨价的。
价格未动 调研先行
我们的主打产品“妙脆”由于多年畅销东北区域市场,在分众脆皮市场占有高达50%的市场份额,但是也衍生了大量的渠道问题。通过对“妙脆”的swot分析,我们发现,产品的各个要素出现的问题矛盾最终都和价格体系息息相关,我们对价格调整的紧迫感更加强烈了。
通过细致的分析,我们还发现了更多潜在的问题:
首先,“妙脆”在主要的销售区域零售价大部分都是0.8元/支,1.5元/2支,7元/10支这三个价格尺度,个别旅游景点、繁华商场门口价格略高,单支零售价为1.0元~2.0元。如果我们做价格上的调整,微调可能不影响渠道终端的售卖价格,但是对经销商和二批商来讲,本来已经很少的利润再挤压一些,他们能够接受吗?
其次,窜货的问题。窜货主要发生在一线市场,企业深度分销下众多的分销商为了完成企业定制的任务,拿到高额的返点,不惜铤而走险,窜货成了主要手段,甚至只赚取7%左右的返点,不再加价销售。而二线城市的独家经销商为了维持自己强大仓储、物流等费用的开支,7%返点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产品要进行渠道加价销售,单箱一般加价2元,这时窜货价差空间就出现了。
经过讨论之后,我们最终停留在一个命题上,即消费者是否接受1元这个价格?区域代理商是如何看待区域市场价格的?于是我们想到了经销商会议和市场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