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伴着改革开放的大潮,带着五彩缤纷的梦想,满怀憧憬地来到大城市里“淘金”,然而等待他们的却仿佛是永远也难以逾越的“创业门槛”,为了谋生他们只能徘徊在社会的“灰色地带”。面对生活的艰辛和困惑,他们选择“爱拼才会赢”;面对社会和市民的非议,他们只有选择沉默;面对政府和法律的严厉打击,他们行走在社会的边缘地带。
所谓边缘人,是对两个社会群体的参与都不完全,处于群体之间的人。据市场报报道,近年来,随着城市不断地扩展,城市边缘人的生存空间也在不断地被挤压。基于此,在北京、上海、广州等一些大中城市里,以无证生产、违规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灰色职业群体”正迅速扩大,他们大多从事不符合城市管理要求或突破相关政策法规规定的职业。有数据显示,在上海有接近70万从业人群是脱离政府管理范围的;在广州这个数字保守估计也有60万左右。他们对城市管理的“高门槛”政策以及行业管理的一刀切现象有强烈的抵触情绪;他们徘徊在城市弱势群体和犯罪群体的中间地带,常常处在比较隐蔽的环境中,共同构成了新时期城市社会风险群体。近日,本报记者对这一特殊群体展开了调查。
热点推荐:
我要做老板之开家洗衣店 七大方面深刻剖析竞争对手 听大学生老板聊创业经
中国企业:会玩资源魔方吗 “十万个为什么”之创业版 影响中国未来10大管理理念
1 他们中“有胆量”的人
相信“胆大撑死,胆小饿死”的命运,面对城市政府“红头文件”的“政策门槛”和国家法律的严惩重罚,铤而走险开起了黑车。他们每天提心吊胆,惴惴不安,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
黑车司机张师傅来北京已经5年多了,家里两个儿子,大儿子马上要考高中,小儿子正在上小学,全家的花销就靠他一个人。“我一没本钱,二没技术,就会开个车。我也想开正规出租车,可北京的出租车经营准入门槛那么高,交管局又对准入数量做了人为控制,进不去啊。孩子要上学,全家人要吃饭,不开黑车,我还能干点什么?”张师傅满脸无奈地说。
目前,北京市包括黑出租车、黑小公共、黑长途车、黑三轮、摩的等各类黑车至少约有8万辆,尽管城管执法部门采取重拳出击、疏堵结合的方式进行治理,但黑车数量仍然一路飙升。
据了解,北京的出租车公司还处于垄断经营状态,准入门槛相对较高,对所有制、技术、资历、身份等都有严格的管控。且自从1996年开始,北京出租车开始实行总量控制,不再审批新的企业和个体户,从那时起,北京的出租车一直是6万多辆。不断有出租车司机向北京市运输管理局提出经营出租汽车的申请,而北京市运管局均以“本市出租汽车实行总量控制”为由作出《不予批准判决书》。
“虽然现在开的是黑车,但与正规的出租车司机相比,我赚的可能还要多一些,也不用那么累,想休息就能休息。”说话间,张师傅的眼神中竟流露出几许得意。据了解,北京的出租车司机每月要上交公司的“份钱”在4000元-5000元之间,大多数司机8小时内只能赚足“份钱”,要想生存,唯一的办法就是延长劳动时间至13或14个小时乃至更长的时间,卯足了劲儿干,每月能挣3000元左右,而多数黑车司机的月收入则在4000元以上。谈到今后的打算,张师傅深感忧虑:“同样是开黑车,现在可比前两年差多了,原来我刚开始跑车的时候,每月能挣5000左右,但现在这片的(黑)车越来越多,而且还有小面包、小摩的,钱明显不如以前那么好挣了。如果还能开下去的话,希望有一天能光明正大地上路。”
解读
广州市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总干事赵建平说,城市政府一方面用“红头文件”的政策门槛来制造“灰色职业群体”,另一方面又用“红头文件”来取缔它,结果陷入了管理混乱。面对大量非法经营户,政府往往缺少治理手段,常常罚款了之。由于长期被排斥在合法经营大门之外,使得大批低端人群开始肆无忌惮地做起了非法买卖,逐渐形成了产业规模。这些人常常是城市“地下经济”的主要参与者,如摩的、黑出租司机,黑心棉、三无产品制造商,黑豆腐、黑腊肠的生产者等,大多生活在城乡结合部或活动在老城区。其中既有城市贫困人群,也有下岗工人、农民工,还有一些刑满释放人员,而且越来越多的失业大学生正在成为新的来源。
2 他们中“有耐力”的人
对“时间就是金钱”的道理体会颇深,以在医院、车站周围倒号、倒票为“职业”。面对执法机关的打击和社会人群的憎恨,他们依然日夜守侯,不辞辛苦,“以队为家”。
在一些大城市,交通拥挤、人流量大,许多事情都需要花时间排队等候,这就为一批人提供了“工作”的空间。他们活跃在车管所违章受理处、楼市开盘放号现场、商业促销活动以及医院专家门诊挂号等地方,他们熟知各种程序,可以少走很多弯路,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环节,大大节约了时间。
“这么长的队,你要排到什么时候?我很快就可以帮你搞定。”在车管所违章受理处或银行交费窗口,我们有时可以遇到这样的人,他们以帮司机代交罚款为职业,赚取一定的服务费。记者曾亲眼目睹,一位中年男子来到银行后,在取号机里拿走几张排队票后,并没有办理任何业务,直接就走了。不一会,一位白领模样地女士急匆匆地跑来,迅速挤到办理窗口,递过一张排队票:“对不起,我是65号,刚刚有事出去了一下。”而当前办理窗口上方的显示板显示的是70号。显然,这位女士手中的排队等候票是从那位男子手中购买的。“连取钱都遇上票贩子!这些人真是无孔不入啊。”很多人表示,虽然讨厌这些“插队”,但同时对这类职业人表示理解。“这些人毕竟付出了劳动,也要花时间和精力,总比一些骗人的职业好。而有时候自己业务繁忙,排队要花很长时间,反而很不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