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就本质而言,是一个关于幸存者的游戏。对企业家来说,失败是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这是一件让人遗憾,但不可耻的事情。我一直在寻找中国企业失败的基因。我称之为“中国式失败”。——吴晓波
中国式离婚、中国式结婚……
当代独步于“企业史”写作的财经作家吴晓波在他新近出版的《大败局Ⅱ》一书中也延伸了这个概念,叫“中国式失败”。“中国式”自然就有“中国特色”,就有“中国文化”的深刻印记。
健力宝、科龙、德隆、中科创业、华晨、顺驰、铁本、三九、托普,这些带有民营色彩且极具经典案例的九家企业在作者的笔下被“载入史册”。它们究竟是怎么在21世纪初倒下的?
生逢剧烈的转型时代
吴晓波一直都在强调“中国式失败”的前提,是存在着一个独特的中国式商业环境。他认为改革30年,法制在不断地建设与完善,这是大家都看得见的。但是在这个剧烈的转型时代,中国现在选择的企业改革路径在全世界都是很罕见的。
这一方面体现在从1998~2002年中国有一个很大的产权改革浪潮,其中绝大多数企业完成了“产权明晰”的过程。但是也出现了一些很著名的企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导致产权变革的失败。
另一方面就是,我们还有一个“资本身份”的环境,中国经济舞台上始终存在着国有资本、国际资本和民间资本三大资本的博弈。保护和振兴国有企业一直是我们的国策之一,在“国退民进”的产权改革中,如今国有资本更集中地撤到了垄断性行业和资源性行业里;国际资本在中国也一直受到税收等多方面的优待;而来自于民间的民营资本力量,则在成长的过程中还处于不利和被打压的地位,它们在向垄断行业冲击时,受到了政策的制裁。
上述那些一个个翻船的企业,就是与这样的背景交织在一起的。
政商博弈之败
我们的确看到了一幅幅最为生动而又十分残酷的历史画卷。
产权明晰的改革无论从人们善良的愿望出发,还是按照学者们划出来的理论通道,它都是顺应市场化方向发展的清晰路径。可一旦进入操作层面后,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政商关系”缠绕其中,就使得改革有了一个很大的弹性空间。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与转制企业之间一旦发生了“产权明晰化在思路上的分歧”,前者就会以种种原因放倒后者,毫不犹豫。健力宝的李经纬,科龙的潘宁,他们都成了尝试产权改革的先驱。而张海登场健力宝、顾雏军入主科龙和狂购国有企业,又是他们借官员之力乘虚切分国企“蛋糕”的投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