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感觉到竞争压力的分众从鼎晖国际等6家投资机构引入1250万美元的第二轮资金,半年之后的11月份,高盛等三家机构3300万美元的资金投向分众,加上广告收入也快速增长,分众得以快速扩张,守住了占据写字楼七成市场的优势,同时向大卖场扩展。
2005年7月,分众传媒在纳斯达克上市,融资1.72亿元。同时也给予主要竞争对手、也在积极操作上市的聚众传媒沉重打击。
2006年1月,迫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惨烈“红海”竞争,以及投资方的压力,江南春和虞锋在上海金茂大厦历史性握手,分众传媒和聚众传媒正式宣布合并,前者以3.25亿美元获得后者100%的股权。分众传媒CEO江南春和聚众传媒CEO虞锋分别为整合后公司的董事局联席主席和前两大股东。分众传媒的股票却在消息发布当天由双方谈判时的30美元一路飚升至42美元,市值近15亿美元,一跃成为继网易、百度之后市值最高的中国概念股。
自此,江南春和虞锋用公司合并的方式摆脱了瑜亮宿命。恶性竞争的楼宇电视广告业进入垄断阶段。江南春也得以心无旁骛的打造他的“户外生活圈媒体群”……
创意创造生意,想象力创造利润率
“蓝海战略”打破了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以竞争为思考主轴的理论,认为在传统市场空间,在越来越多的产中,竞争白热化,而需求却增长缓慢甚至停滞萎缩。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去瓜分和拼抢有限的市场份额和利润,过度强调降低成本、改善效率,只在原有的市场进行差异化较劲,终究会落入企业削价竞争的“红色海洋”。因此在“红海”区域的竞争是血腥的。
“蓝海战略”象征着跳出传统市场空间和传统的竞争行为而进行的一种价值创新的管理体系。它鼓励企业彻底跳脱竞争者魔咒,把视线从传统的市场竞争行为中跳出来,从关注并比超竞争对手的所作所为转向为买方提供价值的飞跃,超越现有的需求,跨越现有竞争对手,改变市场竞手规则,重新整合市场竞争元素,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开启新的市场潜在需求,开创新的市场空间,创造出无人竞争的“蓝海”。
江南春和他的分众传媒的发展战略,无疑与《蓝海战略》所提出的价值创新、从市场需求出发、重建市场和产业边界的核心主张不谋而合。江南春正是在实践中,自觉不自觉的开创了一片新的生机,一片生生不息的“蓝海”。
江南春的座右铭是:创意创造生意,想象力创造利润率。他说:“在新开市场上,你就是当然的大哥大。”发掘别人没有发现的产业模式,才能赚大钱。
价值60多亿元人民币的分众传媒,其实成立才3年,业务也很简单,就是在写字楼电梯口挂台液晶电视,播放广告收钱,仅此一项,去年为分众带来了2.5亿元人民币的收入。然而,在分众之前,偌大的中国却没人想到这个方式。
江南春讲述的他这段“价值创新”的过程很有戏剧性:
1994年,打工3年,手握大批忠诚客户的江南春自立门户,成立了永怡传播公司。1996年,人缘极好的江南春结识了IDG集团的朋友,成为这家全球最大的IT传媒集团上海办事处首席代表。IDG在中国投资了很多个IT媒体,永怡传播就负责代理它们上海的广告。
背靠IDG这棵大树,永怡的销售收入年年翻着跟斗往上涨,很快就发展成为上海滩IT界最大的广告代理商。1998年,永怡便垄断了上海IT广告市场的95%,到2000年时,销售收入达1亿多元。
可就在江南春最踌躇满志的时候,寒流来了。2000年下半年互联网泡沫破灭,风险投资商们纷纷勒紧了钱袋,潇洒“烧钱”的各大IT网站一下子断了资金来源,永怡的广告收入顿时萎缩了大半。
互联网热潮退去了,可永怡却无处可退。公司的摊子已经铺得很大,各种费用居高不下。到2001年底,尽管公司勉强维持了下来,但江南春已经身心俱疲。
12月的某一天晚上,江南春约见了老朋友陈天桥夫妇。2000年时,陈天桥经营一家小网站(stame.com),靠让网友领养一只名叫史丹莫的虚拟宠物狗赚人气,要做广告,就认识了江南春。在香樟花园的茶座里,几个月不见的陈天桥告诉江南春,自己已经不做那个小网站了,现在改做网络游戏。12点半时,陈天桥告诉江南春,游戏同时在线达到11万人。
“11万人同时在线,意味着拥有至少70万收费用户,每个用户每月35元,一个月就是2450万元”。这个数字对江南春刺激可不小。江南春回忆,“当时就觉得要学习陈天桥,发掘别人没发现的产业模式,这样才能挣大钱!”
发掘别人没发现的商业模式,才能挣大钱!
当晚,江南春在日记本上写下: “人生就像赶路,途中看到有一辆很大的巴士,上面有很多人,想必是个不错的行业,我也冲了上去。凭着年轻力壮,我把不少人挤到了一边,终于抢到一个靠窗的位子坐下。从此,江湖上有了我的名号,行业中有了我的地位。可陈天桥却没有挤上这辆大巴,他继续往前走,很快发现一辆紫色的敞篷法拉利停在路边。他拉开车门,一踩油门便绝尘而去。”
辛辛苦苦做了10年广告代理,江南春猛然发现自己还呆在一个慢腾腾的公共汽车上,在产业链的最低端,汗流浃背地挣点苦力钱;而陈天桥一年不到,却拥有了自己的“法拉利”。其中的区别,就是商业模式的不同。
江南春开始认识到,“只有发掘别人没发现的商业模式,才能挣大钱!”
一个超过10亿元的“无人竞争”的新兴市场
2002年,江南春得出三个结论,应该发掘别人没发现的商业模式; 应该用高科技手段提升传媒表现能力;应该细分市场将广告信息精确地传送到特定族群。
之后不久的一天,江南春在上海徐家汇徐家汇太平洋百货等电梯。电梯门上的一个招贴广告,像落在牛顿头顶的那只苹果一样,让江南春突然激动起来。
—如果把招贴广告换成电视广告,结果会怎样?
接下来的几年里,他只做了一件事——让他的液晶电视广告机遍布各个城市的商务楼宇,就是在这些被广告人忽视的电梯旁,他找到了一个超过10亿元的“无人竞争”的新兴广告市场。
对于江南春的成功,有媒体称为“8亿财富源于偶然的创意”。其实,成功只会砸向有准备的人。任何所谓的灵感都是建立在对知识和经验长期积累的基础之上的。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广告业,已经悄悄经历了三个时代的变化:
1980~1989年是第一个时代。中国经济尚处在商品短缺的卖方市场,各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根本没有做广告的意识。此时,只要有企业投放广告,便能产生奇效。太阳神口服液的成功,便是一个代表。
1990~1997年是第二个时代。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陆续萌发广告意识。此时,只要投入足够的广告费对消费者狂轰滥炸,也能取得成功。巨人、秦池、孔府家等品牌,则是这个时代的代表。
1998年后,中国经济全面进入买方市场,广告也成了每家企业都不可回避的“必修课”。此时,即使企业的广告费足够多,能不能取得成功,也仍是未知数。
好多时候,广告成为无谓的烧钱计划,甚至投得越多,赔得越多。大家都在探索其中原因。
我认为,第一个原因是传统的广告太大众化。1992年之后,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各阶层的贫富开始明显分化,收入的巨大差距决定着他们有着全然不同的品牌偏好。
第二个原因是广告太多,干扰度太大。80年代,电视剧前播放的一则制作简陋的广告,会让人记忆犹新。而现在问你昨晚看了什么广告,却很难记住。——广告太多了,干扰度太大了,一个也记不住。
第三个原因是广告的强迫性不够。对报纸上的广告,人们可以视而不见,跳过广告版了事,对电视上的广告,人们按一下遥控板就能换台,你能奈他何?
“无聊营销”
改革开放以来,城市中产阶层(月收入3000~10000元)迅速形成和崛起,财富阶层(月收入10000元以上)正迅速扩大化和年轻化。
阶层的划分由此带来这几年中国市场的最大改变是市场细分化,产品细分化,由此带来了媒体的细分化趋势。从全球行销发展来看,大众行销向分众行销的改变趋势不可阻挡。
分众传媒2002年起一直坚持以中高端写字楼为主的方向,到2004年则以写字楼为核心,沿着中高端人群的生活轨迹,将液晶电视植入到商场、宾馆、机场及娱乐休闲场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