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和管理者并不是两个对立的概念,领导与管理也不是。近日以九十五岁高龄辞世的“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就是从来不将领导与管理区隔来谈的学者。他在1954年出版的《管理实务》一书中提出管理有三项功能:① 管理的首要之务是管理企业。管理是经济的器官,也就是说:管理必须要创造经济效益,这是工业社会特有的概念,管理必须在企业内运作它的功能与角色。② 其次,是管理“经理人(Manager)”。管理是运用人力和物力资源,打造有生产力的企业。描述企业能有效而有生产力时谈到的“组织”,是指“经理人”和管理功能的组织;谈到“领导力”时要透过管理一群“经理人”来有效发挥;谈到企业精神时,必须透过管理阶层的精神来塑造;在讨论目标和绩效时,公司的目标是管理人员的目标,公司绩效也代表管理人员的绩效,所以必须懂得管理这一群“经理人”。③ 管理的最后一项功能是管理“员工和工作”。员工是所有资源最特殊的一项资源,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个性和公民权,能掌控自己是否要工作及做多少、绩效好坏,因此,必须要具有激励、参与、满足、诱因、报酬、领导、地位的功能,唯有透过管理才能满足这些要求。
热点推荐:
香港人千奇百怪的赚钱绝招 古代经典故事中的管理技巧 创业就赚女人的钱
2006春季求职攻略大全 春“机”盎然创业忙 创富时代:十大新商业模式
这些阐述,即便是进入信息社会的今天也适用。德鲁克是最早看清楚管理本质的学者,在他的定义中,管理的功能涵盖了领导。但日后的学者却将两者分离对待,制造了一些问题。我曾经工作的机构有一次接受媒体的采访,媒体将总经理形容为“领导者”,将负责执行工作的副总经理形容为“管理者”,结果引起两位老总不满。总经理说:“我们组织里不应该有管理者,应该人人都是领导者。”副总经理则认为:“执行怎么就等同管理?难道我不是在领导吗?”显然在管理实务中,把人贴上领导或管理的标签易引起纷争。
领导学大师本尼斯则是将领导与管理对立来看的。他对管理者的形容充满贬义,他形容管理者是:管理行政、模仿者、维护现状、专注于制度与组织结构、依赖控制力、眼光短浅、知道如何做与何时做、眼光放在预算底线、接受现状、是第一流的好士兵、负责把事情做好。而对于领导者,则用了许多溢美之词:创新事物、开创者、向前不断发展、专注于人、激发员工的信任、有长远的眼界、问做什么及为什么这么做、眼光放在俯瞰全局、向现状挑战、有自己的主张、负责做正确的决定并付之实行。
GE前董事长杰克•韦尔奇是完全服膺本尼斯的说法,他认为,管理者带有操控和官僚的意味。但在上世纪80年代用“领导者”也是有很大争议的,因领导者好像就是站在高岗的凉棚里,拿着望远镜用无线电指挥山下的队伍:“向左一点、向右一点,这么简单的动作都不会,你们是猪啊?”,而山下被指挥的人心里想的是:“你才是猪!这么热的天气谁喜欢在太阳下干活?猪才会在躲在凉爽的猪舍里睡觉。”
中国人只要是主管,不管大小都叫“领导”,听的人也许很高兴,但说的人不无讽刺的味道。还有的企业谈到领导力培训时也会直接地反应:“我们不要培养领导,我们要培训执行。”这表明,领导者与领导力存在着很大的误解。最大的误解在哪呢?简单地说,正如韦尔奇将管理等同于官僚,我们也将领导等同于空谈,这两种表述都有所偏颇。其实领导与管理都在谈一个道理:如何运用他人的力量完成组织的目标、以产生效益?因为要透过人的力量而不是透过机器或是工具,所以,领导和管理会有分歧,是对人力资源的看法不同而引起的。如果认为:民可使而由之,不可使而知之。你告诉他该做什么,他就会去做什么,那他可能需要指挥、控制。但是如果我们认为:三个臭皮匠胜过一个诸葛亮,那我们就需要平等对话、激发团体智慧与动力。这还是要回到德鲁克对管理功能的阐述上:员工是所有资源最特殊的一项资源,我们必须好好去对待。因此,领导和管理不但不是两个对立的名词,而且是一个铜板的两面——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看它,但还是一个铜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