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运动员的财富变化趋势
收入大幅增加
仅仅拿足球运动员的财富说事显然不符合目前中国体育界的财富现状,而且还感觉有点不厚道。虽然,足球走在了体育职业化的最前沿,球员的高工资一直备受争议,但仔细瞅瞅我们的榜单,其他项目的运动员已经在姚明和刘翔这两个超级大佬的带领下,迅速占领原来属于足球运动员的领地。确实,从最本质上讲,运动员的收入还是应该和运动水平呈正相关。
第一名:姚明(篮球) 15000万
第二名:刘翔(田径) 3100-3300万
第三名:孙继海(足球) 1270万
第四名:郭晶晶(跳水) 950-1000万
第五名:田亮(跳水) 900万
姚明以旁人几乎不可超越的成绩——1亿5千万元人民币位列榜首,而要排进前三,没有上千万的收入那是想都不要想的,而那些年入7位数的足球运动员在这个榜上已经要位居末流了,财富榜的门槛可是越来越高了。1亿5千万是个怎样的概念呢?简而言之,约等于本次财富榜第2名到第30名的收入总和!
收入来源多样化
在体育职业化之前,中国运动员的收入大多来源于财政,也就是他们从体工队拿到的那么一点点钱。而今日,运动员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已经大大超过从前。还是以我们的状元姚明为例,虽然地球人都知道姚明那份顶级薪水的合同,但这只是姚明全部收入的一部分,因为在他身上还有价格不菲的包括中国联通、苹果电脑、Visa信用卡、豪雅表、百事可乐、锐步和麦当劳等知名品牌在内的代言合同。
在这样一个商业化的社会,运动员健康、积极的形象是巨大的无形财富,这是有别于以往的观念。不可否认,运动员最根本的价值来源于训练场和比赛场,但同时他们也拥有价值实现的多个途径。运动赋予他们独特的气质和魅力,也让他们完全可以拥有更大的展示自身魅力的舞台。他们在这个舞台上的演出,不仅展示了体育的魅力,同时能对品牌形象的推广和提升起到重大作用。运动员与商家在市场这个舞台上的翩翩起舞,对双方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高收入运动员的多项目分布
上榜的50名运动员分布在14个不同的项目里,有常年在财富榜上占据大量位置的足球,也有群众基础雄厚的国球乒乓,有体育、娱乐两方面都拥有超高人气的金牌项目跳水,也有只靠一个超级大牌支撑的田径、台球。这样一份榜单所包含的项目之广可能会超出人们的预想。
长期以来,足球运动员就以高收入著称,随着这两年市场的低迷,球员的薪水也打了折扣,尽管如此,拥有最长职业历史的足球仍然是体育富翁的最大产地,占去三分之一的江山。稳扎稳打的职业篮球在经过10年的磨炼之后,也造就出了一批高收入的明星球员,人们也越来越强烈地期待其中的某些人能够成为第二个姚明,在财富榜上实现巨大的飞跃。与国球乒乓联系最紧密的也许就是那大大小小数不清楚的世界冠军,在为国家争得巨大荣誉之后,乒乓球也逐渐在市场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在财富榜上赢得不少席位。中国女网在奥运会和澳网上取得的历史性突破,也使这些优秀的运动员在财富上开始渐渐向国际网坛接轨,涌现出了一批财富新贵。当然,除了这些大户之外,还能看到一些仅有一人上榜的项目。像田径的刘翔、台球的丁俊辉、体操的李小鹏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还是一句老话,运动员的财富最根本来源于市场的需求。而随着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市场的完善,人们消费取向的多样化,原来的某几个项目专美的局面定会被打破,越来越多的项目能得到市场的垂青,运动员也能获得更多的财富机遇。
运动员贫富差距拉大
如果因为看到这份每个名字后面都缀有不菲数字的榜单就认为运动员好赚钱,那可真是绝对的偏见。因为我们在这里列出的都是顶尖的运动高手兼赚钱高手,他们在自己所属的项目里,绝对是处于金字塔最最上面的那一层,绝大多数的塔基可没有他们这样风光。
在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的今天,讨论运动员的贫富差距有点赶时髦的嫌疑,但了解这些,有助于我们掌握中国运动员的整体财富状况。撇开这些上了榜的运动员不谈,专门来看看那些收入不高的选手。中国女足的清苦是众所周知的,全部14支女足俱乐部队,加上国家青年女足选拔A队、B队,全年经费合计也达不到一支男足俱乐部队(最少2000万)的投入。上海、北京、大连三支球队的财政状况在14支女足俱乐部中比较乐观。尽管如此,2005年,北京城建女足中1987、1988年龄段队员的平均工资为800元到1000元/月,更小的队员基本上只有400多元。在北京这样一个房价离谱、生活费用奇高的城市,这点收入,根本不够,幸亏球队管吃管住,不然,她们怎么活下去!
在一些运动员迅速积累起巨额财富的同时,另一些运动员自身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的现实形成了巨大的对比和反差。运动员之间贫富差距的拉大,可能是项目不同的市场化程度造成的,也可能与项目的受关注程度和成绩有关,当然,还离不开运动员自身的能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