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安分的小裁缝艰难的生活
伴随着胡成中的童年:没有粮食,就捡地里剩下的番薯吃;没有菜,母亲就捡菜梗腌起来吃;做饭没有柴,胡成中就与哥哥弟弟拿着铁丝沿着路边走,把飘落的黄树叶子串起来,或者把干树皮刮下来,回去给母亲烧火做饭。
14岁的胡成中,一天刚从学校回来后被父亲郑重的叫到跟前,告诉他家里无力供养他继续上学了,并且为他做出了一个选择:跟父亲学裁缝。
做裁缝不是胡成中的志向,但是深知父母不易的他没有任何怨言,顺从地成为父亲手下的又一个小徒弟。
初中辍学的胡成中常常看到同学们背着书包兴致勃勃地上学去,他的心里一阵阵难过,同时又感到很难为情,但是这飞扬的思绪很快又回到缝纫机前,视技术为生命,做活计精益求精的父亲不会放过他任何一点疏漏。
那时候,有些人家会要求裁缝去家里做活,做一天的工钱是两块钱。个子不高的胡成中天不亮就起来,饿着肚子,挑着沉重的缝纫机去别人家干活了。面对曙光初照,胡成中常常在想,这辈子难道就这样?
就在这个时候,柳市掀起了男女老少到全国各地跑供销,推销电器的热潮。
此时,一边裁剪着布料的胡成中,一边开始暗暗地憧憬着自己走南闯北跑供销的场景,渐渐地,他的这种愿望越来越强烈。
对于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胡成中提出要出去跑供销,家里人怎么都不放心,更没有许肯。然而,胡成中的执着最终说服了父亲。
第一次出远门时,胡成中的姐姐悄悄地递给他200元钱,“好好干,姐姐支持你。”
那年,他16岁。
跑出来的第一桶金
1978年岁末,湖南长沙郊区的一条乡村土路上,胡成中背着样品在泥泞中艰难跋涉着。这时,从远处公路上驶来一辆拖拉机,他拼命追赶,但车子还是驶了过去。他只好在泥泞中耐心等待搭乘下一辆车,载他到下一个推销地点。
在这条泥路与乡间公路的结合处,胡成中苦苦等待着,似乎也在等待自己人生境遇的某种改变。为了推销低压电器,他在长沙郊区85个村子的抽水站之间已连续跑了十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