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书田,河南安阳人,1985年于河南大学外语系毕业后,在安阳电池厂做翻译,1993年以公派名义独自前往肯尼亚,筹建了金钟国际有限公司并任总经理。其后几年中,金钟电池销售覆盖了肯尼亚70%的土地,并抢占了40%的市场份额,从而成为肯尼亚莫伊总统的"对手"。后来为了与当地政府"化干戈为玉帛",孟书田在肯尼亚投资设厂。拿破仑?希尔在他的《成功学全书》中讲过一个小故事:有两个欧洲皮鞋厂的销售员,前往非洲开发市场,结果到了非洲之后,他们才发现,当地人根本不穿鞋,其中一个摇摇头就返回了欧洲,而另一个人,则深入当地的百姓中,和他们交流并一起生活,按照计划教导当地人养成穿鞋的习惯,后来,这个销售员获得了成功……非洲是个神秘的大地,她的神秘,并不仅仅是风光和奇妙的动植物,这里的经济运作也一样采用着不同寻常的方式进行。
走进非洲
也许因为非洲遥远,孟书田一年差不多就回国两次。孟每次来往北京,都习惯住在前门的哈德门饭店--那似乎只残留在一代人记忆中的地方,电话里听到这个消息,直觉上就联想起了非洲,这大概是从未到过那里的人们的一种偏见吧!
反正1993年第一次走进非洲的孟书田其实也有同样感觉,因为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花花草草和参天大树都大大出乎他的意料,在他的印象中,非洲难道不是贫穷、饥饿、爱滋病和沙漠的代名词吗?
内罗毕这座"阳光下的绿城"给了孟书田足够的震撼,他从此喜欢上了肯尼亚,也喜欢上了非洲。2001年,他在到达非洲8年、先后两个品牌的电池站稳市场之后,终于决定把厂建在那里。
孟书田应该算较早一批走进非洲的异国淘金者之一。1993年,孟书田刚刚被当上安阳电池厂外贸处的处长。当时国家尚未提出"走出去"的号召。当了几年翻译的孟书田觉得自己英语不错,一年的进出口业务培训也大开了他的眼界,其时在国外做生意的国人还不多,孟觉得机会很好,况且别人能做,自己为什么不能呢?所以他软磨硬泡自告奋勇非要到非洲去替厂里卖电池。厂里给了他5000美金,他就生平第一次坐上飞机,仿佛想都没来得及想,就走进了非洲。
来非洲前,孟书田并未考察,只是听说非洲缺电,缺电就需要电池,一个极简单的逻辑,就使他和他的厂长下了决心。后来孟书田回想当时的鲁莽,却倍感欣慰,说:"在很多情况下,对当地市场没有考察,也了解不多,可能是件好事,因为你了解太多了,或许就不敢去了;再说,市场是个很深层的东西,而短暂的考察只能了解表面。要真正摸透市场,必须用最笨也是最聪明的办法,那就是直接走进去。"孟书田到肯尼亚算早的,他亲眼目睹一拨拨想来肯尼亚开展业务的国内企业,领导来考察、业务人员来考察--翻来覆去考察了无数遍,方才下决心,可两、三年过后,绝大多数都关门走人。而孟不仅留下来扎下了根,更突破了与老东家安阳电池厂的合作,将电池系列产品的采购放大到全国范围,去年还在肯尼亚开发区建厂,所生产的电池更销售到周边众多国家。
抚今思昔,孟书田感到有些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