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祖明:“我们萧山与杭州,好像萧山是农村,杭州是城市有这么一个概念,那么我们当时进去呢,比较难,你价格高,他们不买你的东西,价格低,他们都怕了,你这么便宜,怎么能做得好产品呀。”
杭州市民的挑剔让王茶英感到为难,无论她和员工怎么宣传,还是有很多人不敢买。
王茶英的丈夫 蔡祖明:“后来我们想了一个办法,说我们开专卖店,你这个店开起来,至少你有资金实力可以开店,相信你这个公司也不会是很小了,有质量问题,也可以,有一个定点的地方可以找你了。”
2000年9月,王茶英的第一家豆制品专卖店在杭州开业了。两年时间里,她先后在杭州开了28家专卖店。
顾客:“这个菜场里我不买的,我就买这里的,这里专卖的,口味还比较好的,我还是放心的。”
晚上做好的豆腐,早上送到专卖店销售,王茶英的做法让原本挑剔的市民渐渐感到放心。
顾客:“这个农贸市场我跟你讲,这个豆腐干里面五块,就要卖1元钱,它要1.2元,那我为什么1元不买,要买1.2元的呢,因为它这个东西好,早上送来的,新鲜没有假冒产品的。现在我们年纪大了,也不计较钱,要计较它的正宗,质量。”
为了进一步扩大自己产品的知名度,2004年初,王茶英想去电视台做广告,但一打听,高昂的广告费她根本掏不起。
蔡祖明:“电视台也比较多,报纸也比较多,你说做了一个呢,也没有什么好处,做了这么多呢,我们这种企业也做不起,所以我想呢,就是最实惠,还是让他们看。”
王茶英在萧山的厂里修建了参观走廊,从2004年5月,每周三次用班车将市民免费拉到工厂参观。很多吃过她的产品的消费者一听说参观豆腐厂,还真愿意来。
记者:“您喜欢吃臭豆腐吗?”
消费者:“我喜欢臭豆腐,我喜欢买臭豆腐吃。”
记者:“以前有没有看到过臭豆腐是怎么做的?”
消费者:“没有。”
记者:“那您看到这个,感觉看起来怎么样? ”
消费者:“来看过以后,吃起来比没看过要放心,晓得它做得很干净的。”
邀请杭州市民到厂里,亲眼看看一颗黄豆到豆腐干的制作过程,这在杭州引起了不少消费者的兴趣,在参观、品尝过后,王茶英的产品终于得到了认可,比做广告效果还要好。
王茶英:“特别是那种买菜的那种大伯,大妈,他们一般就是我们这样组织过以后,他们回去一个传两个,两个传三个,基本上不存在这个祖名产品到底是怎么样的,没有这个问题存在。”
到2005年上半年,王茶英的豆制品已经占领了杭州30%的市场,但新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2005年4月的一天,在杭州锦江农贸市场负责销售的赵志军无意中发现有几箱公司的豆腐看起来不大对劲。
公司员工:“他们那个布呀,很脏,很脏的,像我们这个布很白的,一看就看出来他们的豆腐是假冒的,但是它这个盒子就是用我们的箱子,因为我们的箱子呢,这里有祖名豆腐两个字的,它就是用我们这个豆腐的箱子拿去做假冒的东西。”
赵志军马上打电话给工商管理部门,值勤人员过来以后,把假冒的豆腐没收了。
王茶英:“我们这个筐子里面有祖名两个字,然后倒出来以后,豆腐上面有两个字,所以他们特别喜欢我们这个箱子,想尽办法,搞我们这个筐子,好冒牌我们这个豆腐。”
本意是把产品名字印在筐上,以防别人假冒,没想到有些批发商不负责,被别有用心的人把筐也偷了去。
王茶英:“一筐豆腐只卖了10.5元,这个筐子,我们就要20.5元的进价。去年我们是5月份开始核算的,到今年损失有将近100万左右。”
一箱豆腐赚一元钱,而一个筐的成本就要20元。很多消费者看到豆腐上面的字才掏钱购买,结果买到假豆腐,一时间投诉电话接连不断。情急之中王茶英想了一个办法。
王茶英:“你拿几个筐子来,我给你几筐豆腐,如果你筐子不拿回来,我就是豆腐宁可不做,因为没办法控制这个筐子,这样的话,就是对于他们经销商来说,也把你这个筐子管住了。”
宁可少卖豆腐也要保证筐不丢失,王茶英的方法虽然有些无奈,但筐的数量明显得到了控制。她也重新得到了消费者的信任。
豆腐批发商:“这一家卖豆腐的豆腐干也好,豆腐也好,反正是头一挑。我们搞了几十年的生意了,就是他们这里批的,这个放心豆腐。”
现在,王茶英的豆制品销售额达到上千万元。最近,她办好了对外销售的许可证,和一家英国客户在洽谈当中。看来萧山的豆腐不仅要 卖到杭州,还要卖到外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