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40岁的彭洪根在国营南京摩擦材料厂下岗,那是他生命中最灰暗的日子。他不敢告诉妻子,更不愿接受这个现实,每天仍早出晚归,在街上转悠。这样无所事事过了几天,妻子终于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她把彭洪根狠狠地骂了一顿,不是骂他没用下岗了,而是骂他不像个男子汉,只会逃避现实。妻子骂得很难听,但彭洪根还是听进去了,生活的压力就摆在他眼前呢——一家四口总归要吃饭呀!彭洪根开始削尖了脑袋往招人的地方钻。
在南京金桥市场,彭洪根帮人站柜台,不但要跑单位还要去送货,收入很低,每个月只有300元。但他还是干得非常卖力。看到老板每天只是从市场里吃货,他觉得当“二道贩子”利润太少,便主动提出要直接从苏州厂家那里进货,老板也同意了。那时的彭洪根发现有许多单位在给职工发的福利中有卫生纸,于是他便进了整整一车货,可偏偏等他货进到手时,各单位又以发代币券取代了发卫生纸等福利。人们都拿着代币券到超市购买洗化用品,再也不上大市场了。彭洪根干了20多天的活便以一车卫生纸作为报酬而告终。
热点推荐:
小老板 商海悲喜录! 2005震撼营销事件十大幕后英雄 原来这样也可发财 骗你没商量
网罗店铺 做聪明卖家! 人生必读的十大启迪故事 面对花样骗术 长出火眼金睛
这“一车草纸”带给彭洪根的教训是深刻的。他看着那堆纸,每天都在责骂自己:我为什么会这么冲动?根本还没有了解市场,就开始大张旗鼓地干,这样瞎搞,不失败才怪呢!
春节刚过,彭洪根就开始奔波着找工作了。
他对工种没有任何挑剔,只要能按时开工资就行。然而,因为学历不高,身体又不够壮实,就连他个人可怜的愿望也无法得到满足,迎接他的总是同样的结果:被辞退。大半年时间内,他被辞退了不下10次。
再找工作,只会让自己更绝望。彭洪根想了整整三天,然后一咬牙做出决定:自己当老板。
他的家住在南京科巷农贸市场附近。他把自家的平房隔出了小阁楼,一家四口人挤住在阁楼里。腾出屋子后,他便一遍遍地敲开亲朋好友的家门:“请帮帮忙,我真的想不出办法来了,能不能借点钱给我们,我想开个小饭店!”
在说了无数遍这样的话,也忍受了不少眼色和脸色之后,彭洪根终于筹来了几千元钱,小饭馆总算开张了。他想得很清楚,科巷是个很大的农贸市场,在里面卖菜的人很多,光是做卖菜人的生意,也应该能让自己一家混个温饱。
彭洪根的设想并没有错。饭店开业头几天,生意还不错,全家人都很高兴,每晚收工后,尽管都已很累了,他们还是要聊上好一会儿,盘算着今后发财了怎么花钱。
谁知,好景不长。彭洪根做梦也没有料到,饭店开张不到半个月,街对面便开始拆迁了。街上一天到晚都灰蒙蒙的,灰尘赶跑了店里大部分客人。最惨的一天,他才做了10元钱的生意!
看着丈夫急得白了头,妻子实在不忍心。她随口劝了句:“你祖上不是做豆腐的吗?为什么不试试这条路?”
一句话惊醒迷途中人。彭洪根心想,对呀!我都到这地步了,为啥没想到走这条路试试呢?
没想到这条路也一点不奇怪。1940年,彭家从湖南迁到南京,其父继承祖业,在科巷开了家豆腐坊,生意很是兴隆。父亲当年非常希望儿子能继承父业,将豆腐事业进行到底。无奈,彭洪根对此根本不感兴趣,他从不关心家里那一块块白嫩嫩的豆腐是如何出炉的。进工厂当了工人、开始吃国家饭后,他对父亲的手艺就更是不屑一顾了。要不是妻子的提醒,他几乎忘了这茬事。
做豆腐,彭洪根在孩童时期耳濡目染。在了解了一部分做豆腐的技术及劳动强度时,他当时并没有立即就干,而是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他发现,南京豆制品市场,没有一家国营或集体豆制品企业,过去每个区的豆制品厂都相继倒闭,完全由外来民工租住在城郊结合部,在简易的环境下进行作坊式生产,卫生条件极差,甚至有掺杂使假现象。在上个世纪80年代商业部曾为豆制品定过一个行业标准,但随着市场的开放,豆制品厂相继倒闭而废止。一个广大市民特别需求的大众化的消费食品却没有国家标准,虽然满街都是卖豆腐的,满街也都是买豆腐的,但市民在消费时多少总会有几分忧虑:豆腐还是吃得太少,可现在的豆腐能吃吗?看到这个场面,彭洪根跑了很多市场、很多加工作坊及南京近郊农村加工中心。一个怪现象进入他的眼帘,农贸市场上的很多豆制品销售点并不生产豆腐,而是去那些小作坊批发,看似一个饱和的市场,其实真正的豆腐市场蕴藏着很大的商机,如果按规范做豆制品,让市民吃上放心的豆腐,这个市场不可估量。
彭洪根决定继承祖业。
但是一些技能、设备限制了彭洪根的发展。于是,他向《扬子晚报》“阿牛帮您办”栏目反映自己所遇到的困难。信息一发出,热心人纷至沓来。多年失去联系的原父亲在世时的徒弟也亲自上门指导;东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程文攘也曾吃过父亲做的湖南豆腐,印象深刻,表示从技术到资金都大力支持,当时还给了彭洪根2000元钱。这2000元,他没有向家里说,也没有去买设备,而是全部用在出门求教、买资料和研制开发上。那时的彭洪根一听到有关豆腐信息,他就上门求教。
有一次在江东门,他走进了一家浙江人开的豆腐坊,向老板打听做豆腐的利润如何,程序又怎样。可任凭他泡了老半天,磨破了嘴皮子,精明的老板就是一句话:“做豆腐不赚钱。”根本不肯透露点儿别的。
这可难不倒彭洪根儿。第二天,他拎着好酒好菜继续上门去讨教。整整泡了一天后,老板终于服了,酒桌上,推心置腹地跟彭洪根侃起了豆腐经。告辞时,他还送了彭洪根一小包上好的黄豆。
彭洪根很快掌握了做豆腐的流程,但他并没有急于开张。家里面放着的那一大堆卫生纸时时提醒他:做事情切忌太着急。这一次,自己一定要有十成把握后再出手。
1999年12月8日,彭洪根终于用父亲留下的小石磨,磨出豆腐做出了自己的第一块豆腐。或许是彭洪根真的有做豆腐的天分,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他花了无数心血,做了极为充分的准备。他做出的第一块豆腐非常鲜嫩可口!他来不及激动,迅速在饭店门口挂出了一块小牌子:本店出售彭家豆腐。
门可罗雀的小饭馆开始卖豆腐了,但生意依然很一般。这一次,彭洪根并没有太着急,他开始想办法,要把彭家豆腐的知名度打出去。
无意中,彭洪根得到一条消息: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东箭道农贸市场举办一个“豆腐节”。他心里一阵激动:有门儿了!可随即一打听,才知道参加“豆腐节”的必须是生产放心豆制品的正规店家,而他只是个没有名分的“黑户”,根本够不上。但他并不想放弃,一位在农贸市场工作的好心人悄悄告诉他:14日下午要召开一个“豆腐节”新闻发布会,这是个好机会。
14日那天,彭洪根拎着一盒豆腐就闯进了发布会现场,大声要求参加“豆腐节”。会场里所有的人都被彭洪根吓了一跳,他们还以为他精神不正常呢。待到彭洪根简明扼要地诉说了自己下岗再创业的艰辛后,主持人和记者们都被打动了,他们热情地接受了他。
20日那天,彭洪根在“豆腐节”会场外摆了一张桌子,放上600块豆腐。
这里是他争取来的“加座”。为了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19日那天,他在家里整整磨了一天的豆腐。磨着磨着,他还在琢磨:如何让自己的豆腐与众不同呢?他很快想出了一个主意:别的豆腐都是裸放的,自己为啥不给豆腐来个漂亮的包装?说干就干,他让妻子买回来一大卷医用纱布,全家一起动手,将新鲜出炉的豆腐包裹得整整齐齐。彭洪根成功了,第二天刚上摊位,经过特别包装的豆腐顿时吸引来许多市民。一会儿工夫,他的豆腐就卖出了300多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