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祝双良带着淘金梦只身来到武汉,他惟一的一本钱就是驾照。到了武汉,他才知道这并非一个遍地黄金的城市。即使有驾照,祝双良在武汉也很难找到一份开车的工作,因为不是本地人,而且也没有驾龄。
“最后,在武汉青山区一冶公司工作的舅舅,介绍我在他们公司的运输队里开起了翻斗车。头一年,我纯粹是实习,没有一点收入,连住房、伙食也都要自己解决。我只能暂住在舅舅家。实习期过了,我终于有了每月120块钱的收入,这在当时算是不错了。”
当祝双良打算一门心思地在“一冶”做下去的时候,家里却催着他回家结婚。
“那时,弟弟的小孩都有四岁了,我连个对象都还没有。迫于家里的压力,我辞去了工作,回到家乡。
第一个淘金梦就这样,碎了!
结婚第三天,带着老婆二闯武汉
结婚之后,我在家里做了整整一年的农活,也度过了人生中最苦闷、难熬的一年。想着自己出来打工好几年,却没能改变家里的生活环境。房子还是那个茅草房子,父母亲却一天比一天苍老了,我的心里不是个滋味。结婚后的第三天,我就带着妻子回到了武汉,当时我们身上仅有的钱,就是妻子400元的嫁妆。
在武汉,我考虑再三,当年一个月120块钱的工资,是不可能养活我们俩的。于是,我和老婆在青山区45街集贸市场租下一个摊位,开始卖菜。当时的摊位费是每月90块。
刚开始卖菜时,我们和其他商贩一样,都是到蔬菜批发市场上进货。可是,运回来的蔬菜总是“蔫蔫”地,顾客买起来,也免不了挑来挑去,到最后还总有一些“难看”的菜卖不出去。
我想,如果能够直接到菜农家里买菜,再运回来卖,这样,不仅价格比从批发市场上进货便宜,而且菜肯定会更新鲜,更好卖!
说干就干。那段时间,我和老婆每天下午都到武汉东西湖农场的农户那里买菜。为了节约成本,我们还提出自己到田里摘菜,只要以最便宜的价格卖给我们就行。这样一来,我和妻子常常是下午摘菜,半夜里再将菜一一整理,第二天一大早就拿到集贸市场上去卖。
这样,我和老婆天天晚上要熬夜,很辛苦,但是由于我们的蔬菜新鲜,而且整理得又干净又好看,客人越来越多,就连周边的酒店都长期光顾我们。所以,我们的菜通常在上午8点以前就卖完了。那时,整个集贸市场就数我的菜摊生意最好!
一年下来,除去日常的开支,我们攒下了近一万块钱!更重要的是,在卖菜过程中,我学到了不少生意经。
做老实买卖,成就几十万家产
1991年,位于武昌洪山区井岗村的武南粮油批发市场刚刚建成,对外招标。
“当时,那里荒得很,大多数人都不看好。那时,国家粮油政策开始松动,买粮买油可以不用粮票了。我相信,粮油市场一定大有前途。”说这话时,祝双良嘴角透出一丝得意的表情。
“当时,我认准了粮食批发生意,但是,由于资金很少,还做不了批发。所以,我们只能先在武南粮油批发市场一旁的集贸市场上做起了粮油零售生意。但是,由于附近居民少,头一年,粮油店的生意十分清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