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规则七:产品设计眼花缭乱,自己未懂而施与人
【潜规则表现】
累积期权产品在今年“恶名远播”。不仅仅是内地富豪,许多香港显贵们都纷纷栽在了这个“金融毒品”,数千万身家灰飞烟灭,反而倒欠银行一笔债务。随着产品相继到期,亏损的案例正在频繁地浮出水面。
内地投资者对于这款产品的认知大致分为两类:完全不清楚风险和清楚风险但愿意一搏。后者更多的是受到2007年大牛市的“怂恿”。更为严重的是,国际媒体披露,许多制造和销售金融衍生品的机构自己都无法说清这类产品的风险所在,同时,为了获取销售奖金,销售人员倾向于描述收益而忽略风险,加上国际知名机构在内地投资者心目中的偶像地位,使得很多富豪确实是在不甚了解的情况下走进陷阱,财富被迅速洗劫一空。
【专家提醒】
时下大行其道的创新型金融衍生产品设计得令人眼花缭乱,非普通投资者能完全理解,即便是售卖该产品的理财师,对此也经常一知半解。由于收益一定伴随着风险,不论是投资者,还是产品的发行机构,充分了解金融衍生产品可能带来的收益及风险同样重要。从风险披露角度看,国内市场上的理财产品多为商业银行代销、投资银行设计的产品。投资银行掌握着交易系统、交易对手、交易资金及交易平台等详细的内部信息,这些都是商业银行所不能掌握的,显然,推销这些产品的理财师是否更好地了解、认知这类产品,也毋庸置疑了。
如今,中间业务收入逐渐成为银行收入的重要项目,不少理财师对各类理财产品不够了解、对理财理念没有整体思路,由此造成的影响已不可忽视。
潜规则八:金融迷信“大而不倒”“大而不败”神话
【潜规则表现】
迷信是一种信仰危机。一直以来,在金融领域流传着这样的规则:信奉外资机构、追捧大公司,迷信“大而不倒”的神话。延伸至理财领域,往往形成了固性思维:买大金融机构的产品、买排名第一的产品。金融危机爆发前,对外资机构、特别是国际知名的大型外资银行的追捧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高净值人群更为突出,他们青睐于外资银行的国际视野、国际品牌、高端的个人服务体系,以及遍布全球的丰富的产品体系。在此思潮弥漫下,理财决策只是简单地从自身兴趣出发,或过度地夸大“月亮圆些”并做出判断。
除对外资机构、大银行的追捧外,理财领域还出现了“排名依赖症”,买基金不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产品类型,而是数哪家“星星”最多,或者首选某段时间排名第一的产品。银行理财产品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
【专家提醒】
相当多的理财师在为客户进行理财规划时,更容易不基于客户自身需求、不结合风险性、收益性、流动性综合考虑,而是基于从众心理,基于固化的思考,基于“大而不倒”、“大而不败”的神话进行理财产品的选择。2008年金融危机让这群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同时也让形形色色金融模型和创新理论的迷信,对金融大亨们的迷信,走下神坛。
潜规则九:在高度同质化的市场下,理财产品一损俱损,一荣俱荣
【潜规则表现】
以“看多”或追逐市场热点为主,国内理财产品的相似度不遗言表,颇有些心照不宣。当然,这与很多投资者缺乏理性息息相关。众多投资者热衷于“明星基金”或“明星基金理念”。这种风潮导致,不同产品特征的基金集中持有完全相同的投资组合,同一家基金公司拥有数只偏股型基金,甚至同一基金经理管理着多只基金……“群狼战术”、“同质化”投资的思路相当明显。不完全统计,在2007~2009年度间同时参与管理两只及以上基金的基金经理多达49人。
【专家提醒】
由于基金经理个人的精力有限,旗下基金投资雷同在所难免;另一方面,在排名压力下,为“避免犯错误”而趋向获取平均收益,导致他们偏好随大流、追热点。一些基金在行业和重仓股配置上趋于雷同,与其名称甚至基金合同大相径庭。这与市场追求短期效应、忽视长期收益不无关系。
当然,“同质化”也应该区别对待。正面意义是,诸如,对于某一领域或某些优质公司股票的共同投资,反映了国内机构投资者在公司研究、标的选取能力方面的全面与一致的提高。但不可否认,当前国内金融产品创新层次较低,产品创新主要表现为外延式扩张而非内涵式的质量提升,产品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市场风云变化之下,理财产品呈现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