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一样的岗位让他感觉到一块巨大的职业天花板正在他头上形成。要么在天花板下等待天花板退却,要么走出这片天花板。
在慎重的考虑之后他决定离开。“破釜沉舟未偿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他这么想。总经理很惋惜说“出去发展不好再回来。”
“既然离开了,就不会再回来。”Robin这样回忆说。
然而离开后Robin发现凭他的资历在其他同类企业做到市场经理的职位都是很困难的。对于跨国制药公司来说,他甚至要从头开始。
他像很多还未就业的研究生、博士生一样在上海滩到处漫游。不同的是他开着一辆普通二手车揣着一张10万元人民币的银行卡。他到处找有限的熟人问有没有什么项目可做,对于只有过一面之缘的客户,他还不愿意拉下脸去问别人有什么项目可以帮忙做的。
“应该边工作边找机会的,那样或许当时会生活得好一点。”Robin说。2个月内,Robin花掉了几万块却一个单子都没跑到。下海99%会被淹死,能不能很快学会游泳的本领非常重要。
一个月后,仍然没有出现转机的迹象。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机会出现了。Robin以前的一个客户找到他,告诉他上海嘉定要举办一个活动,主要是吸引港台和外籍人士前来投资。通过这个客户介绍,Robin获得了做这个大型活动策划方案的权利。
废寝忘食地工作了20多天,每天夜里干到2点,四易稿件,并且贴了2万块钱做了3个样本。当Robin把策划方案交给这个曾经的客户时,对方连连赞赏。一周之后,该客户“人间蒸发”。承诺的10万元人民币也无从要起了。毕竟在公司里做经理比自己单打独斗接活要安全得多。
退掉租住的高档公寓,卖掉二手车,积蓄也在一天天的消耗。Robin的创业历程跟很多市场人都不一样,他的创业没有任何准备,甚至对创业的想法尚未明朗。因此他的失败注定要比其他人多很多。
另一扇窗的开启
Robin的经历听起来有点传奇,从一个市场经理到一个一无所有的穷小子。但是要自己创业的想法开始逐渐在他心底扎根了,只是没有找到那扇窗户。
2003年底,Robin又接到一个策划的活。这次他谨慎了许多。这是给一家国内小有名气的医药公司某新品策划一个活动。这个策划他挣到了8万元,这是他离职后的第一笔收入。
在这次操作整个策划方案的过程中,Robin结识了一些职业策划人。他们都是散兵游勇式的在各个领域里转悠着。他们告诉Robin做一个大中型的策划,收入一般都在10万左右。如果Robin专做医药企业的策划活动,收入可能更高。
Robin并没有囿于他们的建议,而且他也不认同这样散兵游勇式的“游击战”做法。一天他与这些策划人或者称“咨询人”聊天时突发奇想“为什么不能自己做一个这样的公司,把这些人召集在一起为各自所熟悉的领域内企业提供策划、咨询、调查等服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