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海一号”出水的德化白瓷器物
清代早期的白瓷仍保留有明代晚期的特征:质地洁白温润,釉面厚重,猪油质感强的的“猪油白”;清白如葱根的“葱根白”。这个时期的瓷器内叠烧支钉痕明显,圈足满釉或露胎,常有模印的水纹;装饰上仍采用印花、贴花、透雕等手法。到了清中晚期,由于烧成工艺和瓷土配方的改进,德化瓷多数采用还原焰烧成,白瓷质地坚硬,釉面白而明亮,但有时微泛灰或泛青,积釉处泛青尤为明显。此时的德化窑雕塑瓷造型多,工艺手法变化多,民间雕塑匠师多,且在作品上都留有个性化的特征痕迹。中晚期作品的胎釉配方时代特征明显,制作、烧成工艺在明代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民国时期注浆成型在雕塑构件上的采用,大大地提高了德化瓷的生产效力,降低了成本,但是制作工艺也较以往粗糙,加上胎土取材缺乏讲究,杂质较多,所以一般的器物的艺术价值较低。
但这并不影响以明代何朝宗为宗师的“何派”艺术传承。这代代相传的瓷塑艺术手法经由大批民间雕塑匠师的发展焕发了新的生命,他们的作品在国际大赛上频频获奖,为德化窑赢得了不少国际荣誉,也为建国后德化瓷的重新腾飞奠定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