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样一个环境中,我觉得什么都新鲜。”万捷说。正是美光,让万捷开始对自己的专业产生了兴趣。
美光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在那里的7年间,万捷几乎始终处于一种边学习边工作的状态。在每一次的培训中,万捷都会认真做笔记,直到今天,他还保存着在美光第一天上培训课时用过的笔记本。
万捷的勤奋也让他成为在美光升职速度最快的人。从生产调度、组长、课长、生产部长,一直到董事,万捷的职位一年一跳。随着职位的提升,万捷得到的培训机会也越来越多,他还经常被送到日方总部去上课。几年下来,他做的培训笔记就存了好几箱。同时,万捷学以致用,为美光公司建立了生产管理、质量管理以及人员培训等重要管理体系,甚至在万捷离职10年之后,美光依然在沿用他当初建立的那套管理系统。
25岁那年,万捷进入了美光董事会,成为合资公司最年轻的董事——其他董事都在50岁以上。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万捷渐渐发现了合资公司的缺点,这也是当年很多合资公司都面对的问题。根据当年的政策,合资公司的中方与外方在持股上必须对等,而在管理层的人选上也必须对半分,然而这种对等有时可能不看实力,而只是一种无奈的妥协。因此,虽然最后万捷有机会担任合资公司总经理一职,但他还是决定离开,尝试单飞的滋味。
“种地”的人
对于1993年的创业,万捷说,“刚开始也稀里糊涂的,我只是觉得自己有这个能力了,就决定尝试一下,其实也是一边学习一边做。”
成立之初的雅昌,只有35名员工和几台借来的设备,最多只能算是一家小型制版企业。1995年,万捷从一个在银行任职的朋友那里得知,深圳中轻包装印刷公司由于拖欠银行贷款,经营陷入困境。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机会。对于当年的印刷行业而言,设备是衡量一家公司实力的重要标杆。当时中轻公司拥有两台四色机、一台双色机和其他一些加工设备,硬件条件还算不错。
凭借之前在业内积累的良好口碑以及个人信用,万捷和中轻公司、银行签署了协议,由雅昌来负责中轻的债务偿还,同时,中轻交由雅昌来经营管理。
就这样,雅昌通过债务重组的方式并购了中轻。之后的一年,万捷又开始联络母校的实习工厂开展合作,并逐渐实现对北京印刷学院实习工厂的全面管理,使雅昌在几年间就成长为跨地域的综合性印刷公司。
其实,早年像雅昌一样的普通印刷企业多如牛毛,但大多都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或是被兼并。经过几年的发展,万捷意识到,公司即使长得再大、再快,也只是一家传统型的印刷公司,随着市场饱和度的加深,门槛不高的低端包装等普通印刷业务竞争将日趋激烈,随之而来的将是利润率的不断下滑,企业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小。
万捷将雅昌最初的生存状态形容为“要饭吃”,作为一家普通的印刷公司,他们没有资格去选择什么。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万捷发现自己能耕种的空间越来越窄,他需要变成一个“种地”的人。
万捷认为,“印刷本身是一个行业,这个行业为谁服务,才是它的专业,因此,印刷是要有专业的。”然而,雅昌应该为谁服务呢?
由于万捷一直对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十分关注,虽然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的艺术市场尚未成型,但一些知名拍卖公司活动的日渐兴起却引起了他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