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那时起,万捷开始主动与拍卖公司联络,为他们制作艺术品拍卖图录,随着双方合作的频繁,万捷隐约意识到,艺术品印刷可以成为雅昌未来的发展方向。
万捷说,当初的转型决定有点冒险,但他这种“赌”是基于对中国艺术市场未来的判断。与此同时,大型印刷公司都忙着做其他的大业务,根本无心顾及这个刚刚萌芽的小市场,而这就给了雅昌一个安心成长的机会。
然而,万捷选择的艺术印刷对于年轻的雅昌公司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随着客户要求的提高,雅昌的服务必须有质的飞跃。此前深受美光熏陶的万捷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因此从1999年起,他开始选派员工到日本学习。也正是那一年,万捷将雅昌定位为高档艺术品印刷公司。之后每年雅昌都坚持选派员工到日本、美国、德国受训。
此外,万捷还经常邀请顶尖级国际人才空降到雅昌来。1997年,万捷就将德国一家知名印刷公司的首席印刷指导请到雅昌来做总工程师。2003年北京的“非典”刚过,万捷的前任老板——原美光公司的副总裁在退休后受邀担任雅昌的技术顾问,直到今天也依然以专家的身份留在雅昌。
为艺术服务
在市场上没有雅昌这样专注于艺术品印刷的公司之前,艺术家们面对画册时往往显得很无奈,颜色出现各种偏差几乎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顽疾。然而,雅昌却从摄影到对色、改色,每一步都认真而细致,并注重与艺术家本人的沟通,力求将艺术家的作品做到完美再现。
直到今天,万捷依然保持着这样一个习惯,每当质检部完成所有检查程序后,都会将一张质量检查表送到他的办公桌上。万捷则会利用自己的“咖啡时间”来提出意见,做最后一道质量把关。
正是将每一件产品都当作艺术品来雕琢,雅昌的印刷技术才日臻完善。2003年和2005年,雅昌两次荣获被誉为全球印刷界“奥斯卡”的美国印制大奖,雅昌的获奖作品被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书”。
在万捷看来,“印刷做得好,功夫在诗外”。好的艺术印刷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设备可以买,技术可以学,但如果没有很好的艺术品味,就很难达到最佳的表现状态。因此,万捷将雅昌的获奖归结为对品味的把握。
在万捷眼中,得奖只能代表过去,其实从某种程度上讲,艺术印刷和艺术创作一样,不具备可重复性。喜欢喝可乐的万捷认为,做印刷和做可乐不一样,后者只要按照一个研制好的配方几十年如一日地生产,绝不会出问题,但他这个行业不一样,“印刷业是加工业,而做可乐是制造业。如果有一天,加工业能将‘品味’像制造业那样毫无偏差地呈现出来,那就到家了,但是很难。”
万捷承认,目前雅昌对品味的把握,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倚靠经验。未来他们需要通过技术将“品味”标准化,实现量化的控制。
其实,为作品质量把关,只是雅昌为艺术家服务内容的一部分,凭借出色的高端印刷能力以及丰富的经验,现在雅昌已经能为艺术家提供从出版选题策划、编辑出版到营销推广的“一站式服务”。
在万捷的名片上,最显眼的是一句话:“为人民艺术服务”——7个字都出自毛主席的笔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