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有着漂亮的GDP数据,但是这种以污染环境为代价的发展方式严重透支了南庄的未来。无法引入更多投资,第三产业比重长期停滞不前,南庄似乎走进了死胡同。“不调整产业结构,不进行转型升级,南庄没有未来。”南庄镇党委书记张辉明说。
3年关迁五分之四陶企
枯黄的杂草在风中摇摆,凸凹不平的荒地上四处可见废弃的陶瓷残片。1月8日,记者在南庄镇罗南村一处已经拆迁的陶瓷厂旧址看到,一堆锈迹斑斑的生产设备被遗弃在路边,几面还未推倒的墙壁已千疮百孔。“据说很快就会拆完的。”当地一位村民告诉记者。
在路的对面,已经找不到当初陶瓷厂的痕迹,取而代之的是快建到十层的房地产项目。作为全镇拥有陶瓷企业最多的罗南村,过去曾有的陶企几乎全转移出去了。
“铁腕整治”始于2007年。在那一年,南庄决定以“壮士断腕”的方式完成自我救赎。那年底,镇里设立了包括工商、税务、环保等部门在内的“陶瓷产业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大规模陶瓷企业升级外迁工作拉开序幕。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在高峰时期,陶瓷产业给这里带来了近70%的税收。据估算,陶瓷企业的关停和外迁,将使南庄失去75亿元的工业产值和近2亿元的税收。
有人将这次陶瓷产业转移形容为“提刀剁脚”的变革,脚一疼,手就下不去。不仅干部于心不忍,企业也颇多怨言。有熟悉陶瓷行业的人士向记者表示,一条几千万元的生产线拆下来能保留20%的价值已经相当不错,何况还要企业背井离乡,大动周折地迁往外地。
“当时不少企业都是经过与政府多次博弈后才签了关停承诺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陶瓷企业高管向记者表示,甚至有企业选择 “死扛”,成为“钉子户”。
“那时经常都能在路边看到拆迁队在厂房里敲打的声音。”老梁说,到处都在拆。
最终,原计划留下18家陶企的南庄只留下了13家。这13家企业都达到了广东省清洁生产标准。在南庄强辉陶瓷,记者看到“清洁生产”的标语格外醒目。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公司在2003年就投入一千多万元进行窑炉改造,2005年实现清洁生产。没想到这成为其留在南庄的一张通行证。
其他60多家企业则先后外迁至四川、江西、湖北等各个地方。陶瓷企业减少后,环境相应得到改善。据佛山市环保局方面透露,南庄镇2009年空气中二氧化硫和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值比2003年下降了一半。
后陶企时代的南庄突围
陶瓷企业都转移出去了,传统支柱产业走到尽头。然而,让外界担心的产业空心化问题似乎并没有来。3年里,南庄的GDP不但没有急转直下,反而继续保持稳步向上态势。据南庄镇提供的数据,2006年其GDP为62.3亿元,2009年已经超过100亿元。
南庄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高成建对此表示“很正常”。他分析说,最终留下来的13家企业都是龙头,具有很高的产值;另外,这几年又聚集了不少二次加工的私抛厂 (砖坯抛光厂),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原有企业外迁造成的损失。
不过,南庄镇的雄心不止于此。
在产业转移升级的过程中,南庄镇提出产业“优二进三”战略和城市化发展战略。即优化提升支柱产业陶瓷制造业,重点发展以陶瓷物流、会展、研发、总部、旅游、文化、中介等为主的现代陶瓷服务业,以及高新陶瓷、特种陶瓷、航天陶瓷等高端陶瓷制造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