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有分析认为,南庄镇在以陶瓷为主的第二产业“优化”上面并不明显,保留下来的企业虽然在清洁生产上面有突破,但是在生产工艺提高、自主创新等方面并无较大进展。
期间,南庄还腾出了近万亩土地,打造“中国陶瓷机械电子装备基地”项目,以期进一步做大陶瓷机械制造业。但是由于南庄陶瓷企业大量搬迁以及陶机企业缺乏扎堆的内在动力,“建陶第一镇”谋变“陶机重镇”的愿景并没有实现。
南庄又想到了发展新兴产业。在2010年10月底出台的 《禅城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 (2011~2020)年》(征求意见稿)中,规划了南庄镇战略新兴产业基地。包括新能源汽车产业园、LED产业园和新材料及生物能源产业园三大园区。任国升表示,目前产业园还在同多家公司洽谈中。而让外界人士担心的是,南庄在新能源汽车、LED等方面均无产业基础,在各地兴起的新能源、LED热中,南庄缺乏竞争优势。
在第三产业方面,南庄提出发展以陶瓷总部经济为主的物流、会展等服务业。任国平介绍说,现在已经有150多家陶瓷企业的总部在南庄。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也告诉记者,佛山是陶瓷的文化中心,有很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这种环境是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
但是同样有人提出不同的看法。现在不少落户的总部只算得上是设在佛山的营销办事处,不具备真正意义上的总部功能。而没有制造业做支撑的总部经济,总让人感觉不踏实。“从现在看来,我觉得佛山总部经济的预期目标并没有达到,佛山目前更重要的是对第二产业的提升,而不是转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华南理工大学教授陈帆表示。
企业现状
佛山陶企转移后遗症:水土不服重复建设成困局
佛山市圣陶坊陶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圣陶坊)董事长毛靖华正在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的公司 “起死回生”。这家有着10年历史,被称为中国仿古砖“四大品牌”之一的公司,刚在经销商大会上豪言“2011布局中国”后,便在2010年12月中旬轰然倒塌。
“造成企业倒闭的原因有很多,但产业转移重伤了元气也是重要因素。”2011年1月10日,一位熟悉圣陶坊的人士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佛山陶瓷转移的后遗症已经越来越明显,水土不服、低水平重复建设、产能过剩、环境污染……一系列问题正在考验着从佛山走出去的、遍布全国的陶瓷企业。
水土不服成大碍
或许在一开始政府主导的产业转移中,圣陶坊已经意识到远迁外地将是一次伤筋动骨的变革。也因此,圣陶坊多次拒绝搬迁,以至于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钉子户”。
对于众多外迁的佛山陶企来说,远迁外地首先面对的就是水土不服的问题。“企业搬迁后会遇到多种困难,文化背景不同,水电交通不配套等等。”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佛山办事处主任蓝卫兵告诉记者。
较早主动外迁扩张的陶瓷大鳄新中源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企业在外迁中一直很顺利,没有遇到过什么问题。然而,一位不愿具名的陶瓷界人士则向记者透露,新中源早年在四川夹江的生产基地同样遭遇过水土不服的问题,新中源在佛山的模式无法复制到夹江,使其“多品牌策略、营销代理制和面向全国市场”的模式受阻。
而一次性拿地超过3000亩的顺成陶瓷在湖南临湘的投资项目——临湘兆邦陶瓷也在去年11月传出回迁广东的消息。虽然最后证实只是回迁部分仿古砖的生产线,但企业在当地遭遇的运输困难、政府承诺不能兑现,乃至征地难题等也在困扰着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