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大陶瓷展示和会展中心附近汇聚了大量物流运输、酒店等服务行业,第三产业类企业的增加,配套服务得以增强,这进一步吸引各地陶企进驻。
陶瓷会展经济的活跃,培育了“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博览交易会”(每年春秋两届)、“中国佛山(国际)陶瓷工业展览会”、“中国(石湾)陶艺文化节”等知名展会,形成良性循环。
孔雀东南飞:产业聚集人才,人才成就产业
佛山陶瓷产业六十年的发展,集聚了陶瓷业的众多优秀人才,这是佛山陶瓷产业得以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
佛山的建陶企业家,有资本型、思想型、专业型等不一而足。他们中有土生土长的佛山人,更多的人则是“奋斗在他乡”。孔雀东南飞,名副其实的“南国陶都”佛山吸引了众多人才的流入,无论是企业管理者还是普通的技术工人。
《佛山市陶瓷产业规划(2008—2015)》中曾提到,要“加大对各类各层次陶瓷工艺美术人才、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营销人才和技术工人等的培养和引进”。技术中心、专业服务中心、科研所等围绕着产业集群分布,能够为佛山陶瓷产品研发、创新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说到人才的引进,不得不提景德镇陶瓷学院。作为世界上唯一一所覆盖所有陶瓷专业的高等院校,该校每年为中国建陶行业培养输送大量陶瓷专业人才,成为很多企业的技术与管理骨干,如欧神诺董事长鲍杰军、顺德乐华陶瓷洁具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谢岳荣等。
除景德镇陶瓷学院外,华南理工大学工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系也为佛山陶瓷行业输送了大批专业人才。“充分利用佛山和广州的高等和职业教育资源,开展有针对性的在职培训。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在佛山科技学院或者佛山职业技术学院等院校开设陶瓷专业或分院,也可以与景德镇陶瓷学院或者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在佛山设立分院、分校”,《佛山市陶瓷产业规划(2008—2015)》中还这样提到。
佛山陶瓷的本土教育和佛山陶瓷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并不相称。据悉,20世纪80年代佛山有一个721大学,721大学之后,接替起陶业人才培养任务的是陶瓷中专。全称为佛山市陶瓷成人中专学校隶属于佛陶集团,曾为企业培养了大批的业务骨干,2001年停办,当时还引发了关于陶瓷本土教育的讨论。
但时至今日,无论是景德镇陶瓷学院还是华南理工大学,都没有在佛山设立分院或分校,佛山科技学院也没有开始陶瓷专业。在本地设立陶瓷专业高等院校,是否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
虽然本地没有设立有相关专业的高等院校,但佛山的专业人才并不缺乏。一方面,这得益于佛山是全国乃至全球最大、产业链发育最完善的陶瓷产业集群区。通过分析产业集群要素可见,研发教育是佛山的短板,但在人力资源、专业化产业方面,佛山占据绝对优势,换而言之,佛山以其高度市场化、专业化产业优势吸引了孔雀们“飞往佛山不徘徊”。
另一方面,高度市场化运作也为佛山陶瓷行业的人才培养、产品研发打上鲜明的烙印。1958年成立的佛山市陶瓷研究所后来发展成为佛山市陶瓷研究所&金刚企业集团,在国内的特种陶瓷行业居领先地位;而在2002年8月,南庄镇人民政府和景德镇陶瓷学院共同创办了华夏陶瓷研究中心,据悉,该中心在进行陶瓷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的同时,还提供检测分析、技术咨询、信息资料、交流培训、创业支持等服务,举办各种学术研讨会和讲座,并对企业各层次人员进行实用性强的专业技术培训等。
除此之外,佛山陶瓷产业链的完善还体现在一大批依附于建陶行业的广告策划公司应运而生。佛山数十家立足于建陶行业的广告策划公司还对市场进行不断细分,各自在产品展示与展位设计等领域形成竞争优势。
与此同时,业内信息传播、交流的要求也催生了一大批行业媒体。报刊、网站成为业内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更为重要的是,具有职业操守的行业媒体坚守“专业报道”的方向,为推动行业的发展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