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古代文人不重视德化瓷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德化瓷一被马可·波罗介绍到欧洲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质地纯净坚硬,色泽明亮洁白,投入沸水中而不破裂,置于冰点以下,也不会变色、变形及损破釉面的特点和适应西方用途的品种受到了欧洲各阶层的喜爱,并引发了当地的“厨房革命”——德化生产的啤酒杯、碗等,堂而皇之地替代了欧洲原有的金银厨具,成为了日用瓷的主流。而独具东方艺术风格的观音瓷塑、人物像和梅花杯等精品更是被欧洲国家的宫廷、帝王、贵族争相收藏。他们把德化瓷充作室内陈设和装饰,作为炫耀财富的一种手段:“墙壁、天花板和窗口凹处都是用瓷镶的。他们还喜欢搜集中国观音、罗汉等佛像瓷塑,摆设在文玩架上。皇帝贵族们的收藏更丰富,布置也特别豪华。例如法王路易十四有专藏瓷器的凡尔赛宫镜厅,还特地建筑了瓷宫;波兰王约翰三世在维拉努哈宫侧殿有专陈瓷器的中国厅;德国选帝侯更把中国瓷器视为艺术品而集存于德累斯顿的瓷宫。路易十四的摄政王马扎然、著名戏剧家莫里哀也都是著名的瓷器收藏家。十七世纪晚期及十八世纪时,欧洲的贵族家庭中,常有‘瓷器室’的设置,以陈列中国瓷器包括外销瓷。他们还特别设计木制家具以作大件华瓷的器座,连中等人家也将华瓷的盘、碟定置墙上以为装饰。”(夏鼐《瑞典所藏的中国外销瓷)。十七世纪末,在迷恋“中国白”瓷器的奥古斯都王大力推动与号召之下,德国迈森(Meissen)皇家瓷厂终于成功仿制德化瓷。随后,1710年,世界著名的迈森瓷器制造厂成立。它是欧洲迄今为止最为古老的瓷器制造厂,并一度影响了法国和英国的瓷器制造业,由此,整个欧洲开始了长达百年的以德化白瓷为样本的制瓷史。在市场上,德国的迈森、法国的圣·克劳德、英国的切尔西等陶瓷工厂都以效仿德化的白瓷去与德化的瓷器竞争。但德化白瓷惟一特殊的技术——釉和素胎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每一件产品都莹润、柔和、光泽明亮的优点是任何仿造的瓷器却无法相比的。因此,每一年德化瓷器仍是以几千万担的数量输入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