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小心翼翼地走着,边走边盯着自己的脚,生怕踩出的脚印不直,虽然感觉走得很直,等走到树下面的时候,回眸一望,却大失所望,身后的脚印,形成了一些不规则的曲线;父亲走的时候,好像忘了自己的脚似的,眼睛目视前方那棵树,快速一路走过去,身后的脚印就如用尺子画过的一样笔直。为何父亲要比儿子走得直多了呢?因为父亲的眼睛一直盯着前方的目标,也就是那棵树;而儿子呢,走着走着,就把目标给忘了,等发现走偏了,只好重新矫正,反复多次,就形成了一些曲线。
由此看来,有“坐标”,还不够,还必须不断校准,才不至于跑到“坐标”外面去。那么,应该如何校准呢?那就是李嘉诚的大成“心法”,不断向自己提问,为何不断提问,就能校准呢?
佛祖成佛的故事,很多人都听说过了,他在成佛之前,曾经苦行多年,不但没有找到真理,而且身体羸弱、奄奄一息;幸好有一位牧羊女,施舍给他一碗羊奶,才救了他的命;他忽然醒悟过来,苦行并不能帮他找到真理。于是,他盘坐在一棵菩提树下,闭目静坐,历经七七四十九天,终于“证悟”,找到了真理;难道,在这段时间里,他只是闭目睡了一觉?肯定不是,“证悟”的意思就是反复自问、反复求证的意思,也就是自问自答,才让他最终找到真理,证悟成佛。达摩祖师面壁十载,同样是在“证悟”。我们也常听说,很多武林高手为了提升自己的武功,并不是勤学苦练,而是闭关静修,修什么?同样是在“证悟”。
每个和尚心中都有一个成佛的梦想,如何实现这个梦想呢?那就是诵经,为何要诵经呢?诵经的目的是什么?有人认为诵经的目的就是排除杂念,当经文在脑子里占得满满的时候,其他杂念在脑子里就无立足之地了,果真是为了排除杂念的话,也未必一定要朗诵经文,随便找本书,照样可以把其他杂念挤出大脑;诵经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呢?
我们常把语言比喻为“思维的花朵”,也就是说,思维产生了语言;那么,语言能够对思维产生什么作用呢?著名法官奥利弗•温德尔•赫尔姆斯曾经说过:“语言是思维的皮肤。赫尔姆斯知道,词汇对我们精神生活的包裹和保护,恰如皮肤对身体的包裹和保护一样。这是一个简单的数学问题:你认识的词汇越多,可供选择的就越多;可供选择的越多,你的语言和写作就越准确、越生动,内容就越丰富”;也可以说,语言就是思维的催化剂,为何?因为人的大脑,天性是懒惰的,一个聪明的孩子,肯定是喜欢问为什么的孩子,一个没有问题的孩子,则形同一个木偶一般。和尚诵经的目的,就是用先人的智言慧语来启动大脑思维,你可能会说了,思维产生语言,这个好理解,每个人都有切身感受的了,想什么,就说什么,想到哪里,就讲到哪里,显而易见;语言怎么可能会启动大脑思维呢?这个好像没有感觉,是的,未必有声响的才是语言,扪心默声自问,同样是语言,既然无声,你就不会认为那也是语言,自然无感觉了;无声的语言是什么?思维波!此刻,你应该恍然大悟了,语言本来就是思维的一种表现形式,既然语言就是思维的一种,那自然可以启动大脑更多的思维了。
很多英文教学专家,都讲过,要学好英文,必须先学会用英文思维;这说明,英文和中文这两种语言,源自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据说,英文偏重于逻辑思维,中文则偏重于形象思维。有个故事可能更能说明中英文思维的差异,据说,有一位大学教授,既可以熟练说英文,也可熟练讲中文,有一次,他不幸得了一场重感冒,高烧不退,时间长了,对部分脑部区域造成了极大伤害;后来,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这位教授脑部受损后,讲中文照样很熟练,说起英文来,却变得结结巴巴、口齿不清了,这说明,中文和英文在脑部的控制区域,并不在同一个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