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种观点认为,随着上市企业数量的日渐增多,加上退市制度的推出,投机现象会逐渐消除。
从2010年年底开始,创业板破发现象日渐频繁。
许多业内都感言,这会促成创业板回归理性。“如果破发增多,参与IPO的机构会减少,发行市盈率下降,二级市场也会倒逼一级市场,让Pre-IPO无利可图,创投也会在企业发展的前端寻找新的投资标的,最后延伸到天使投资直至鼓励社会资金创业。”廖梓君认为,市场化是能够解决创业板的三高问题。
2011年,截至4月15日,当日在创业板挂牌的三只新股中,舒泰神走势最弱,收报49.87元,比发行价跌5.01%。至此,2011年创业板破发公司数量达到了14只,占2011年创业板总发行量的31%。
另一方面,在二级市场上,创业板逐渐被资金所离弃。从2010年8月20日创业板指数诞生后,到2011年4月14日大盘上涨了17.15%,但创业板却下降了2.17%。而4月14日创业板创业板最高峰市值8400亿元,缩水了300多亿元。
这些现象似乎表明,中国的创业板不但规模是世界第二,自身也逐渐成熟。然而,创业板能否复制纳斯达克的成功?这仍然任重道远。
调出纳斯达克市值前十位的公司无一例外全部是全球信息产业的龙头,严格来说,全部是各个领域的NO1。
苹果是消费电子业第一,微软是软件业第一,IBM是IT综合解决方案第一,思科是网络设备第一,Google是互联网第一,Oracle是数据库第一,Intel是PC和服务器芯片第一,HP是打印机和PC第一,高通是通信芯片第一,EMC是存储业第一……在科技领域,特别是信息产业领域可以说“NASDAQ,惟我独尊”,全面排名第二的英国AIM的总市值都不如一家苹果或者微软的市值。(这两家公司的市值都超过2000亿美元。)
深圳市君盛投资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廖梓君预计,10年后,中国的创业板也能培养成世界级的优秀公司。
刘西曼是一位研究全球创业板的民间学者,他认为纳斯达克的成功背后不单单是有创业板的支持。观察纳斯达克企业的上市企业,多沿着下列路径展开: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市场化、市场资本化。而中国在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方面欠缺。
基础科学是产业成功的根本动力。产业领域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最终要依赖于基础科学的进步,而全民的科技投入是重要的参考指标。以2006年全民科技投入占GDP比重为例,以色列占比4.5%最高,瑞典占比3.9%,日本占比3.3%,美国占比2.6%,中国仅占比1.4%。
而对全民科技投入细分会进一步发现,美国在基础研究领域的投入占全部投入的15%左右,显著高于其它国家。
这或许这才是纳斯达克能够成功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