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个出人意料的结果,袁岳认为张、杨二人代表了目前中国企业界的一种企业家典型。“第一,他们都善于运用媒体。不单自己都掌握了媒体,而且积极运用其他媒体;第二,他们抓住了现在中国社会很有特点的两个社会动员机制。杨澜是比较多地发动精英去动员其他人。中国社会的一个特点,普通民众的观点是被精英所影响的,人们仰望精英。她通过做很多精英的访问,使得她自己也身处这个层次中间,使得人们仰望她。张是以年轻人动员为主。中国社会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年轻人比老年人更有动员力。假定孙子知道了,爷爷肯定知道,但是爷爷知道的人孙子不一定知道。”
公众目前对于企业家形象的认识可能还处在一个雏形阶段。袁岳给出了三个理由:第一,公众型企业家的总量太少,大部分企业家的知名度不超过1%;第二,知名企业家的行业分布相对集中;第三,这些人里面,大部分没有真的认识到自己是公众企业家,很大程度上他是个人兴趣,加上意识到这个对于生意的影响力,加上他们在尝试了一些公众型的沟通手段之后尝到了趣味性的甜头。他们并未意识到他们自己就代表了目前老百姓心目中企业家的样子。他们是自发而不是自觉的,没有几个人意识到自己的行业要培养几个代表人物出来。
袁岳给出了这么一个指标:“中国目前大的行业有30个。如果一个行业能够有3个-4个知名度在2%以上的企业家,那么中国人今天对于企业家的看法,包括对于富人的看法就会和现在有更大的不一样。”
沟通
前几天,袁岳的母亲看了儿子在上海主持的《头脑风暴》电视节目,问他:你们弄那节目有什么意思?我也看不懂,有什么用啊?面对母亲的质疑,做儿子的反思了一下原因:“这是个评论企业家的节目,我们用的那些语言,说的那些事,在老百姓看来,挺玄的。”
事实上,企业家和公众之间存在着话语隔阂。如果顾雏军、牟其中出点事,得到的报道会特别多。哪个富豪从榜上掉下来了,报道也特别多。但是如果你真的碰到一个普通的企业家,他会和你说什么?他会说说自己的生意经,再说点管理的事,捎带着还说点和政策有关的事。但是要知道,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不管你是做水的还是做牛奶的,虽然这事情跟大家都相关,但是说到你的专业,老百姓第一个反应就是:你一个老板讲的就相当于广告,他的兴趣是不大的。
也就是说,作为一个消息来传播的时候,负面消息对老百姓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主流企业家的专业信息。那么,企业家应该向公众传递什么?应该以什么方式和公众沟通?
“我们现在总是技术思路、专业思路,其实可以从公众角度想一想。”袁岳说。他举了王石和比尔·盖茨的例子。王石玩登山、做环保,涉及了很多公共话题。比尔·盖茨身上则有一个“公众故事”:穷小子没念完书就创业,还发财成了首富,成首富之后还拼命花钱做慈善。“要想赢得公众的注意,就要在最TOP的点上形成反差。就像于丹讲《论语》,第一要相对前卫,然后要建立关联。把相对前卫的知识和认识,用老百姓能明白的通俗方式,把老百姓的理解和生活经验跟这些道理进行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