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是不是都在忙着加班?”
“一般般吧,不太要。”
“咦,最近不是旺季么?万圣节刚过,圣诞节又来了!”
“不一定。我们现在,在内销这一块会更强一些,在外销这一块会更弱一些,跟西方节日的关系并不是太大。”
“为什么呢,人家不是说‘泥巴换美金’吗?”
“没办法啦!现在美金下坡,工人难请,泥巴要比美金值钱罗!”
……11月2日,鼎晟艺瓷展厅。公司副总经理张明洪送走一摊客商,便跟笔者聊了起来。鼎晟艺瓷以前是纯外销型企业,2005年开始尝试国内市场;去年以来更是转移重心,着重开拓国内市场。
品牌建设、营销包装、资金投入、建立销售渠道……在我县,越来越多的外销陶瓷企业正跟鼎晟艺瓷一样,转向关注国内市场,“用两条腿走路”。他们戏称,这是一场看不见硝烟的“转型升级战”。
A 直击
“被”升级,因痛,还是因痒?
相比去年,今年我县陶瓷业增长明显,1-9月全县陶瓷产值54.85亿元,增长22.8%。
然而,从政府到企业,谁都没有因为这样的增长而沾沾自喜。因为他们知道,对目前的我县陶瓷业来说,需要的是“质变”而不仅仅是“量变”。
作为八大陶瓷产区之一,我县在全国相关产区中名列“五个第一”:第一个全面进行陶瓷技术改革;第一个陶瓷工业生产无烟尘污染区;传统瓷雕技艺全国第一;西洋工艺陶瓷出口量全国第一;陶瓷产品出口比例全国第一。
在“五个第一”的背后,不可否认,德化跟其他陶瓷产区一样危机重重。
县政府副调研员黄发建告诉笔者,目前我县陶瓷产业主要由西洋工艺、日用瓷和传统瓷雕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西洋工艺瓷占到总量的80%。由于整个陶瓷产业还是以加工、模仿为主,因而还是“加工区”、“生产区”、“制造区”,而不是“创造区”、“文化区”近几年来,由于频频遭受原材料涨价、能源危机、运输费用增加等压力,陶瓷企业陷入高成本、低利润的困境;而2008年席卷而来的金融风暴,以及随之而来的“用工荒”,对陶瓷出口企业是雪上加霜,“整个陶瓷行业面临一次大‘洗牌’。”
“陶瓷出口已是低利润,甚至是微利润,”名列全国工艺瓷出口50强第2位的福建省最大工艺瓷生产出口企业佳美公司副总经理陈志翰为笔者算了这样一笔帐,不说其它,单说陶瓷退税这一块,从13%降到8%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影响,如果按照一年出口总额3600多万美元来算,那么一年收入会减少1000多万人民币。
有些陶瓷企业老板私下透露,为拼价格优势,有些出口企业的陶瓷其实是零利润,赚的只是国家出口退税。更甚者,有的企业不但产品是零利润,甚至连出口退税都让利一半,自己只保留一半作为利润。
与此同时,有消息称,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名誉会长丁卫东表示,由于国内要求对陶瓷产品出口设限的呼声渐高,国家可能将出台一系列政策,限制陶瓷制品的出口。目的是迫使陶瓷企业不断转型升级,从产业链低端走到高端。
“这个大‘洗牌’对我们来说,不单单是痒,而是痛,”黄发建说,“企业只有两个选择:要么突围,要么出局。”